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唇齿间的太湖船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太湖”,这是匆匆过客对太湖的一唱三叹。这一唱三叹里或许包含着对太湖船菜的一种向往和留恋。这种向往和留恋或许也和当年张翰的“鲈莼之思”类似吧!
当太湖上秋风起的时候,太湖的水产便开始开捕了。在孕育了一年后,太湖美食便开始挂出了自己的招牌,而这时,太湖的各种水产也就成了太湖的代名词了,它们传递着秋收的喜悦。那通透的白虾或者修长的白鱼、霸道的大闸蟹,是太湖所赐,尝在嘴里,便将新鲜的太湖留在唇齿间了。
太湖里生存着100多种鱼类河鲜。其中以“太湖三白”白虾、白水鱼、银鱼最为著名。有谚语曰:不吃三白等于没到太湖。白当中白鱼的个头儿算最大的,白鱼肉质比较细嫩,一般当地的做法有清炖、香糟煎、剁成泥后做鱼圆等。清炖白鱼香气四溢,鱼肉洁白细嫩,鲜美极了;白虾的壳很薄,通体透明。这白虾,怎么做都好吃,哪怕就一锅水开了搁点盐进去白灼了,送进嘴里都是一个鲜甜;银鱼大概算三白里大家比较常见的了,银鱼味道鲜美,但起水即死,且四小时后不可食用。不过游客也不必为此担心。渔民捕捞到银鱼,会马上放进渔船上先进的冷冻设备速冻,一年四季都可保鲜。它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其实还是白灼的好,味道只能用天然的鲜美来形容了。
据光福有经验的老渔民介绍,太湖中有脚的、没有鱼鳞的、鱼鳞细小的鱼,才是好鱼。有民谣为证:太湖珍品蟹虾甲(有脚),青草鲫鳊不够格(大鳞),红黄黑白肉质细(细鳞),银鳗昂鲶高蛋白(无鳞)。太湖的野生甲鱼、鳗鱼、黄桑鱼等,由于稀少,游客难得一见,若能吃到,除了舍得花钱,还要有很好的运气。
冷菜中有一种晒干的针口鱼,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以后当地官府便年年进贡,因此又叫“贡鱼”。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活鱼送到京城早已腐烂,渔民们便将其制成鱼干。大概是因为乾隆皇帝也只能年年吃鱼干,所以现在的船楼还是用干鱼待客,只是稍加油爆而已。
太湖大闸蟹,又是太湖特有的一种名贵淡水水产品。清代《太湖备考》中就有一段对太湖大闸蟹的记载:“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于他产,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月雄”。 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有诗云:“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苏州人对太湖大闸蟹的青睐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太湖边的美食以传统的太湖船菜为代表,而太湖船菜又以光福的船菜为代表。光福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誉,那迂回曲折的百里湖岸线,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淡水渔港码头。1994年,太湖东岸苏州光福镇的渔民,率先推出了具有渔家风味的太湖船菜。如今,苏州东山、西山沿太湖一带,也出现了太湖船菜的招牌。
太湖船菜之所以兴旺,一靠原料新鲜,二靠烹饪手艺。太湖船菜的最早经营者并不是名厨,而是地地道道的光福镇渔民,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渔民传统的烹饪手艺,多用活杀、活炝、清蒸、白煮等方法,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嫩可口。有的菜肴还带有特定的太湖船家习俗。例如“水仙宫”船楼一款名为“两鲜”的老烧银鱼白虾,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渔民打鱼忙,经常将银鱼和白虾放在一起做一道菜以节省时间;二是因银鱼无骨无刺,小孩饭没吃完菜就吃光了,放一点白虾,可让孩子吃得慢一点。
今天的光福镇太湖船菜,已具有相当规模。渔港码头上,13艘富丽堂皇的水上船楼一字排开,总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可供6000多人同时就餐,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美食家50多万人次。供应的菜肴除太湖著名水产品外,还有酱爆螺蛳、红烧昂刺鱼、豆腐炖盐鱼干、草鸡汤、豆腐蚌肉等家常菜,以及银鱼肉馄饨、南瓜饼等特色点心。一些船楼还经常推出新品种如鱼激浪头、将军过桥、鹤争炝虾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护太湖水质,船楼污水由日处理500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池统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