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桂北汉族民居建筑形式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桂北汉族民居建筑形式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桂北汉族民居建筑在空间组织、建筑色彩、建筑细部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桂林市青秀小区住宅设计项目,探索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融合之道,使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在满足居民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桂北传统汉民居的地域特色,延续与弘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桂北汉族民居;桂林;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之一,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的习惯称呼。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各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迥异,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营造思想和技术手段,建造出形态各异、种类繁杂的民居建筑。

桂北民居作为广西民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广西各民族文化的展示。位于桂林市周边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研究桂北传统汉族民居的特色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创作中去,对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对丰富新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桂北汉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空间组织形式

天井是汉族合院建筑的一个重要建筑语素,也是桂北汉族民居建筑空间组织的核心部分。通过天井的设置,将住宅的多进院落串联成为整体。四壁围合、特意拔高的空间对大进深空间的通风和采光起着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光源直接来自上方的天空,对外突出建筑的物质性,对内则强化了空间的凝聚性。从建筑功能上看,天井也为一家人团聚、闲聊、进餐、玩耍、家务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可以说是仅次于堂屋的家庭生活的中心。以桂林兴安水源头村民居为例。多层级单体建筑以天井为组织核心,以纵向中轴线为准,对称布置(图1、2),住宅的内外空间紧密结合成为贯通的整体。

2、建筑材料及色彩

传统民居在建造时大多就地取材,一则节省建筑成本和材料运输费用,再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桂北地区多石山和竹木,所以石头和竹木自然成为民居的主要建材。建筑的屋架及内部主要围护结构通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外墙用青砖或黄土砖砌筑。又因桂北地区多雨,故建筑的台基部分多由山间青石或卵石和黄泥砌筑,保证雨水冲刷之下墙基的稳固和耐用。屋顶多为坡顶形式,覆以传统的小青瓦,保证雨水能够迅速从屋顶排泄。

建筑的色彩主要呈现为建筑材料的本色。屋顶多为青灰色,墙身为白色或褐色,台基部则视建材或者砌筑方式的不同,呈浅灰色或浅青灰色。建筑的屋顶、墙身、墙基各部分色彩都统一在柔和的灰调中,沉着朴实,又具有丰富的质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层层呼应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

3、建筑细部

汉族民居屋顶在立面上占的比重很大,一般可达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且多在檐口上作变化,使原先强硬的立面轮廓通过各种细部装饰得到柔化。如全州沛田村民居,在侧立面上可以看到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图3),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均带有江南传统民居的痕迹。

与徽派民居相比而言,桂北汉民居的建筑内部装饰较少,建筑构件朴素轻巧,窗、门、梁等建筑部位大多不着意刻画,即使有雕花等装饰,也大都仅撷取吉祥之意,而不具故事性。比如天井周围的房间多以漏明门窗对空间进行划分和组合,不仅能够采光、通风,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延续了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叠的空间效果。

二、当前桂林地区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的外观设计通常从屋顶、阳台、窗户、遮阳板等建筑部件着手。这些细部的形式从外部直接体现了建筑的特征和风貌。为了迎合房地产开发商求新求洋求奇的要求,目前桂林地区相当一部分的住宅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欧洲风情”、“法国浪漫风格”,而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和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对建筑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尊重,出现了很多披着欧式风格外衣的假洋建筑。

比如位于漓江江畔隐龙居住宅小区、位于桂林市区三里店中心位置的财富名城住宅小区等。其建筑设计完全不顾当地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在屋顶上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城堡的大坡顶,在阳台上大量使用罗马风中的多棱线角,在窗户或者檐口形式上又运用了罗马的发券形式。把如此繁多的风格和式样强行拼凑在一起,最后导致建筑本身成为四不像。它们与“山,水,城”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在城市脉络中显得十分唐突,不但没有起到融入城市,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独有风貌造成了破坏。不难想象,类似的建筑形式在城市中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整个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独特文脉和个性将丧失殆尽。

三、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应用探索

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住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传统民居在建造材料、建筑技术、空间布局等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比如传统民居所使用的竹、术、青石等天然材料,无法大量应用于大规模和机械化施工的现代住宅的建设;以院落为中心的平面布局形式在地少人多的城市中也难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民族的、传统的和地域的特色融入现代城市住宅当中,使住宅设计在满足居民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桂北传统汉民居的地域特色,延续与弘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成为摆在广大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以桂林市青秀小区设计项目中一栋低密度住宅设计为例,试析桂北传统汉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该住宅为一栋两户、三层结构的联体别墅。户型平面的设计采用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图5、6),每户户型建筑面积287.98m2,套内建筑面积247.57m2,阳台面积18.05m2,使用系数85.9%。一层平面主要功能设计为辅助功能空间和客厅空间。南向入户门与餐厅设计成整体空间,构成第二公共空间完善入户空间的实用性。卫生间、洗衣机与车库空间相结合,便于排水管道设置。天井空间与36.85m2的客厅空间形成整体,天井内可以种植植物,真正将室内外空间融合为一体。通过室内楼梯走上二楼,二楼功能设计为卧室空间,设计有两间面积分别为17.59m2、12.40m2的次卧,公用一间公共卫生间。主卧面积为25.28m2,拥有独立的卫生间、衣帽间和阳台,功能齐全。三楼功能与二楼相似,仅仅减少了一间次卧。两层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列设计,可以增加房间使用的灵活性,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卧室改为书房、客房等不同功能。两间主卧的设计,主要出于满足住户“两代居”的需求

考虑。在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两代人仍有各自独立的居住空间,既符合中国人大家庭的生活习惯,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两代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的干扰。功能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桂北汉民居的住宅功能,而是以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为设计出发点。

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建筑师将桂北传统汉民居中的天井空间加以提炼解析(图7、8),并用于设计当中。由于现代城

市住宅建筑中难有充足的面积用以完全仿照传统民居中的开敞天井形式,因此住宅的建筑空间便主要围绕建筑中央的缩小天井展开。建筑户型中央设计有面积为6.82m2的小型天井,作为空间的组织核心。天井上下贯通,其对应的屋顶部分设计为透明采光罩,既能够阻止雨水直接滴落到住宅内部,又能够保证天井部分的采光需求。住宅中部空间可以分享到由建筑顶部传送过来的光线,原本采光不好的空间现在可以直接自然采光。天井外墙顶部比四周的屋顶高出1.2m,高出部分设有百叶窗,实现天井拔气和通风的功能。不但同一层建筑平面可以形成穿堂风,天井部分所构成的空间同时可以形成竖向“风道效应”建筑,实现空间立体通风。由于该联体别墅为一栋两户的设计,导致户型平面进深较大。而天井空间的引入,既成功地继承了传统桂北汉民居的空间特征,又同时解决了现代大进深住宅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可谓两全其美。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建筑师也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了简化运用。由于建筑体量较小,外形适合使用整体设计的手法。住宅设计为三层,采用大面积飘窗和落地窗,以最大程度满足室内自然采光,同时将住宅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也使建筑整体造型通透轻灵,由内到外显露桂林山水的灵秀之美。住宅的立面设计注重细节刻画,着重将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代入其中。阳台设置了装饰性隔墙,其形式部分来自对一部分桂北民居山墙面的特色元素的提取。而阳台顶面设计有半装饰性构架,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屋顶屋架的结构形式加以抽象和解构,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构架形式。阳光透过构架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丰富了建筑的表情和光影效果。阳台栏板选用玻璃与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栏杆部分使用铝合金型材,拦板部分则使用平板玻璃,形式大方简洁,与传统建筑元素相互映衬。屋顶根据建筑平面形式,吸取传统民居坡屋顶简洁、朴实、灵活的特点,设计为垂直相交的双坡顶形式,努力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赋予新意,创造与自然相呼应、相协调的建筑“第五立面”(图9)。

四、结语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对今天的建设还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继承、发扬桂北传统汉族民居的特色和经验,将传统民居中好的设计思想、建筑语言加以提炼,运用于现代城市住宅设计,既是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丰富了现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塑造桂林优美、独特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翔主编,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郭文,桂北民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5):74-79,

[3]王丽,桂林地区汉族民居特色的研究与继承[J],山西建筑,2008,(34):40-42,

[4]李玲,植根传统民居文化土壤的新生――以2006桂林乡村住宅设计竞赛方案为例[J],华中建筑,2007,(25):28-29,

[5]姬琳,新民居小议[J],江南大学学报,2004,(0B):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