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市闸北区1990―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市闸北区1990―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解闸北区近19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演变规律,评价防制措施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现对1990―2008年闸北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闸北区1990―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及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闸北区公安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1.2 病种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将报告的所有传染病分为5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1990―2008年,闸北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7种41 008例,发病率稳中有降;除个别年份(1990、1991、1993、1995、1997年)有极少数病例存在漏报外,1998年后全区漏报率均为0.00%;死亡率、病死率呈阶梯状上升(表1)。

1990―2008年全区传染病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淋病(97.46/10万)、病毒性肝炎(78.38/10万)、细菌性痢疾(60.01/10万)、梅毒(37.17/10万)和肺结核(31.64/10万),闸北区发病顺位的排列与上海市同期发病顺位类似[1]。死亡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肺结核(0.79/10万) 、病毒性肝炎(0.19/10万)、艾滋病及艾滋病毒(HIV)感染(0.07/10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0.02/10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0.02/10万);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40%) 、肾综合征出血热(14.2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54%) 、艾滋病及HIV(10%)和疟疾(4.35%)。

2.2 疾病分类

1990―2008年闸北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稳步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在经过1997年的台阶式上升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表2)。

2.2.1 肠道传染病 共报告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伤寒副伤寒4种17 487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42.64%,发病率为133.30/10万;死亡14例,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59%。

2.2.2 呼吸道传染病 共报告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猩红热、百日咳5种4 516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11.01%,发病率为34.42/10 万;死亡107例,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73.29%。

2.2.3 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 共报告乙型病毒性脑炎、疟疾、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4种40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0.10%,发病率为0.30/10万;死亡4例,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2.74%。

2.2.4 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 共报告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和艾滋病及HIV 4种18 965例,为19年来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46.25%,发病率为144.56/10万;死亡21例,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14.38%。

2.2.5 其他传染病 19年来新生儿破伤风无发病、死亡报告。

2.3 主要传染病分析

2.3.1 病毒性肝炎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闸北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最高值158.15/10万(1993年1 065例)降至目前的19.26/10万(2008年134例)。剔除未分型肝炎后,闸北区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显示,甲型肝炎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率由1990年17.59/10万(120例)降至2008年1.73/10万(12例),且近几年一直在该水平上下波动。乙型肝炎发病在经历了1990―1999年的下降期后,近年来发病呈波动上升趋势。曲线图显示,1996年乙型肝炎发病与甲型肝炎形成交叉后,随后几年中,乙型肝炎发病均高于甲型肝炎。目前,乙型肝炎的发病维持在每年120多例(发病率约在18/10万左右)。1997年,闸北区始有丙型肝炎、戊型肝炎报告,随后,该两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

从传播方式上看,甲、戊型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而乙、丙型肝炎则以血源传播为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肝炎疫苗制品的普及应用和血液制品的规范使用,闸北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有望控制在较低水平(图1)。

图1 1990―2008年闸北区各型别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2.3.2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流行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卫生习惯等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管理设施不断改进,居民的健康意识逐年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闸北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趋势,年发病率由最初的156.26/10万(1991年1 058例)下降到目前的10/10万左右(2007年68例,9.78/10万,2008年80例,11.50/10万)。

2.3.3 肺结核

1997年肺结核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后,报告发病数占同期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6.15%,发病率高达49.44/10万(31.91/10万~59.26/10万),并始终居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前4位。

2.3.4 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

1990―2008年淋病发病率始终位于甲乙类传染病的前3位,发病率高达97.46/10万(49.16/10万~234.25/10万),其中1995―2004年淋病发病居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首位。1992年闸北区报告新时期以来首例梅毒病例,1995年梅毒报告发病数跃居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5位,2006年至今梅毒是闸北区报告最多增长最快的乙类传染病,2008年发病率高达126.79/10万。性传播疾病由于其特殊性,在人群中流行的严重程度可能远远高于报告情况。

3 讨论

闸北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近19年呈基本稳定状态,在300/10万上下波动,但疾病谱却发生明显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免疫措施的实施,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发病得到控制。但医疗卫生部门在诊疗过程中仍然不能掉以轻心,需加大监测力度, 加强幼托儿童、 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腹泻病例的管理[2-3]。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防病意识,努力将闸北区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更低水平。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在经过1997年台阶式的上升后,基本维持在50/10万左右的水平,其中肺结核病例数占绝大多数。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20世纪40年代后原本已控制的结核病复又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闸北区流动人口逐年增多,社会和自然因素日益复杂,我们应积极施行WHO推荐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即短程督导化疗模式,将闸北区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此外,呼吸道传染病中新发传染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出现使得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

多年来闸北区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呈高度散发状态。闸北区境内多条轨道、客运交通纵横交错,人口流动相当频繁,同样为闸北区乃至我市传染病的防制带来了挑战。

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性乱等不健康的存在以及防制知识宣传不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使得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的病例快速成倍增长。目前,血液及血制品的规范使用,安全套的普及,健康性观念和行为的养成成为防制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

免疫预防尤其是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实施后,严重威胁儿童生存和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得到消除或控制,脊髓灰质炎、白喉无发病和死亡报告,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病和死亡显著减少,呈高度散发状态。

结合闸北区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做好辖区内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 健全和巩固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加强预警预测,及时发现、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爆发势头。② 加强饮水、饮食卫生管理,严防“病从口入”。③ 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密切关注传染病发生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④ 继续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4 参考文献

[1]李燕婷.上海市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G].2007年上海公共卫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59-60.

[2]袁国平,于科,金凯.上海市宝山区2001―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4):168-170.

[3]田霞,倪政,申惠国.上海市闵行区1994―2003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5,17(5):215-216.

(收稿日期: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