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而不同”的诸子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而不同”的诸子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诸子”作为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风向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从诸子产生之日起,就产生了不同的诸子观。在这个“和而不同”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诸子的不同分类又是随着时代所共同前行的。

关键词:诸子观 先秦学者 汉代学者 和而不同

何谓“诸子”?“我国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著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其书亦不止一种,故以‘诸子’称之。”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大概是中国先秦诸子之学最真实的写照。在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我国民今日之思想,试默察之,盖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其中者,其人或不自知,其事不可诬也。不知本原者,必不能知支流。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者,先秦诸子之学,固不容不究心矣。”②这是吕思勉先生对先秦学术中肯且实在的评价。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先秦学术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时代都无法超越的。回归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诸子从产生之日起,先秦学者就有了自己的诸子观,先秦诸子之学不仅是当时的学术主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历史发展同行的,因此又产生了后人的诸子观,而其中以汉代学者的诸子观最具代表性,汉代以后的诸子观基本上皆源于此。于是,就产生了先秦学者与汉代学者“和而不同”的诸子观。

纵观历史长河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诸子分类是随着时代共同前行的。至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先秦学者与汉代学者对诸子的分类表现出“和而不同”的趋向。而产生这样的不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不同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分类方法的“和而不同”

先秦学者和汉代学者都有对诸子进行分类的想法。面对纷繁的诸子学说,二者进行分类的立足点不同。先秦学者处在当时的时代中,他们是没有家的概念的,也没有什么派,只是因人而论,此时的学术史最原始且散乱。于是,先秦学者以自己的家派为评论和分类的标准,但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达成学术统一的愿望。这一点在《天下篇》、《非十二子》中是很突出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的分类观也为我们直接反映了当时先秦学者对诸子的最初认识和理解,成为一个时代鲜活的思想存在物,为后世的诸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汉代学者的诸子分类中,明显表现出与先秦学者不同的特点。首先,有家有派的概念,作为两汉时代的学者,他们遥看一去不复返的先秦,只能找寻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将其分类。因此,为了便于研究,他们开始为各派具有相同思想学说的学者进行寻根探源,追及先秦学者的思路又不断创新,最后根据自己的认识,为各家分类正名。其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会渐趋系统且完善。从先秦到汉代,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跨度中,汉代学者不可能保持先秦学术界的原始无意识状态,因此他们进行了有意识的学派分类,为学者的研究找到一种集体记忆。最后,从零散到有序。从《史记》和《汉书》的不断出现,先秦诸子将告别零散多杂的学者群像,找到一个整体有序的学者派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站在客观的角度,给诸子一个尽量公允且真实的评价。

二、对诸子总结的“和而不同”

同是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不同时代所反映的时代鲜明特色却不同。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讲:“不明先秦时代政治及社会之情形,亦断不能明先秦诸子之学也。”③先秦学者处在政治与社会问题合的局面的历史局限性下,不可能有什么家的概念,所以先秦学者对诸子分类更多地表现为零散和无意识,这迥然不同于两汉时代学者诸子的分类。先秦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做了总结。如《庄子・天下》以“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开篇,把总结前人治世的方术作为该篇的主题;《荀子・非十二子》篇以“使天下浑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非难“十二子之说”,而以“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思想主张作为立国之张本;《韩非子・显学》篇则以“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非难儒、墨显学,而以法家的法度作为“明主”治国之本。这说明先秦的诸子研究是始终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这是时代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当时诸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因而表现出来了鲜明的时代特性。

如此鲜明的时代烙印给了汉代学者诸子研究及其分类的一个契机。具体表现为完整且理性的学派分类,同时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汉代学者隔着历史长河,把诸子思想当做既定的思想来记录,这是与当时的时代有联系的,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远没有先秦那么简单,加上疆域的广大、人民的众多、问题的复杂,这样促使汉代学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追根溯源,找到一种完整且有序的分类去书写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汉代学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当时的历史风貌,那么必然会出现不同于先秦时期的鲜明时代性,带上汉代的时代特性。

三、评判角度的“和而不同”

先秦学者对诸子的评判总是立足于对自己学说的张扬。无论是《庄子・天下篇》还是《荀子・非十二子》都表现了这个特征。他们评判的角度总是以自己的学说为中心,对于其他各家的诸子则是或多或少地带有偏颇的评判,最后达到对自己学说张扬的目的。即使是处在诸子生活的时代,先秦学者的评判角度也不能说是纯粹的,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学派的角度出发,以张扬自己的学说为终极目标。

同样的,汉代学者对诸子的研究及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客观且公正的。出于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汉代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期望对诸子进行更系统且明确的分类,以便于人们研究、学习。历史的角度就要求汉代学者必须对诸子的源头及发展演变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在对各家进行分类之后的评论中,汉代学者的评判角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客观性。他们不会因为要张扬自己学说而去指责批评其他诸子的不足,而是采用一种历史的角度对各家的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评判。

“古代学术,正在分道扬镳之时,其不能不有所弊,势也。后世则诸说并陈,正可交相为用。”④先秦时期,正是诸子生活的时代,所以先秦学者对其的认识应该是最接近诸子原始面貌的。在先秦时代之后,诸子各派,已不像当初那么分明和单纯。如在荀子礼的观念和法家的法的观念上就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韩非虽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在其著作中也能找到一些道家的思想。这样的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后世对诸子原始面貌的研究变得困难了。于是,汉代学者利用历史的眼光,带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出了一种与先秦学者不同的诸子观。他们用一种发展的眼光,为各家诸子溯流别、分家派,为后世的诸子研究勾画了明晰的蓝图。这种诸子观,为以后研究诸子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诸子观是随时代变化的,因而必须结合先秦学者与汉代学者的“和而不同”诸子观进行综合比较,从而达到互补,这才是诸子研究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 蒋伯潜.诸子通考[M].岳麓书社,2010:1.

②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

③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1.

④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8.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2]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1962.

[3] 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5]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27.

[7] 刘光.先秦诸子思维研究[J].扬州大学,2006.

[8] 厉琳.胡适与先秦诸子学[J].古典文学知识,1994,07.

[9] 卢钟锋.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及其特点[J].河北学刊,1985,05.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