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巧心才能够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既是脑之母,又是脑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教授出语惊人,几句话顿时吸引住了记者。中国的显微外科、断指再造技术专家顾教授关于人手和大脑的关系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他说,人类大脑之所以今天这么发达,是由于前肢的解放,手作为特殊的生产工具――注意,这里是把手提高到生产工具的高度来认识的。手在生产活动中反复锻炼,促进了大脑的进化。人类所有的文明成就,都是建立在手的解放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是大脑之母;而大脑反过来使手变成了更好的生产工具,或者指挥手造出各种新异的生产工具,又使手变得更灵巧――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手又是大脑之子。于此,可以说手与大脑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人体健康养生也有着直接关系。
顾教授说,现在人们对心、肝、脑的保健很重视,这当然很重要。但是不应该忽略了对手的使用和锻炼。因为动动手就可以使脑循环发生改变,在大脑形成新的血液回流、新的兴奋点,有利于理解、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大脑的健康。手的运动越频繁,思维会变得越敏捷。看过小提琴演奏的人会感到:人手的运动是如此的精巧、灵活与迅速,以至于分不清是手在演奏,还是大脑在指挥演奏。瑞典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密切,手指作简单的活动时,比手指不活动时脑血流量增加10%;但是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小提琴演奏家在演奏时,脑血流量迅速增加,促进了思维的敏捷。顾教授说,单从生命角度来看,人和动物生命是一样的,但是价值不一样。区别就在于人会创造,可以创造自然,改变自然;创造源于思维、源于大脑,但是仅仅依靠大脑还是不行的,把大脑思维付诸行动得靠手来实践,靠手来把想象变成现实。手在人体、人脑的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指出,我们每天使用手,但并不十分了解手。大家一定看见过猴子吃苹果的情形,但是不一定注意到它使用双手捧着吃的,这是因为猴子的五个手指是相互平行的,没有对掌和指的功能,一只手拿不住东西;而人能够拿住、握紧。人类的手为什么如此灵活呢?从动物的前肢到人的手是怎么转化的呢?这里主要是靠手的19块小肌肉。有了这19块小肌肉,人才能够干非常灵巧、非常精细的活儿。人的大脑也因此进一步发达,思维缜密,因此,动手和动脑密不可分。手的19块肌肉各司其职,变得精妙绝伦、美轮美奂,顾教授由衷地赞美:“除了大自然本身,没有一件东西能够和手媲美!”
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婴儿爱咬自己的手指、或者吮吸手指头?俗话说“十指连心”,那么连心和连脑有什么区别?有的断臂残疾人用脚代替手的功能,脚能够代替手吗?这些问题也同样吸引着顾玉东院士。80年代,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家乡福建以后,出了车祸,手脚虽然没有断,却把头和肩之间的神经――医学称之为“臂丛神经”撞断了,这在以前是不治之症。顾教授把管呼吸的称之为“膈神经”的“嫁接”到臂丛上,有半年时间,病人的手白天还是不会动,可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会动。原来,白天他的脑子里想的就是不会动,所以这支患手不会动;晚上睡着了,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手就随着呼吸动了起来。后来,经过半年的锻炼,这个病人又能够指挥手了。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用膈神经修复臂丛神经的手术,给臂丛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法。这件事儿极大地启发了顾教授,他对手和脑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感兴趣了。有人问他21世纪研究什么?顾院士回答,我还是要继续对掌功能、对指功能的研究。虽然顾院士一班人在断指再造、臂丛神经方面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他还是很谦虚地认为,如果对手内部肌肉研究来讲还是零,它是我们臂丛研究领域里的歌德巴赫猜想!各国专家已经研究了200多年,希望21世纪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显著突破和进展!
人的大脑与手联系密切是在几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手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达,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手巧心才能够灵。
顾院士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动手还可以防止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他自己在家里吃晚饭以后,边散步边活动手指,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刺激大脑。休闲的时候动动手是高级的休闲,可以弹琴、作画、练书法、编制毛衣等等。他认为动手还可以防止心脏病复发,用手指抓手心,可以保护心脏。长期坐办公室写字或者打字的人,要注意用手姿势,手臂的弯度最好大于九十度,使手指处于尽可能放松的状态。
顾院士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养成习惯,即使在看书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动动手指,以利健脑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