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地区双链式旅游模式开发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地区双链式旅游模式开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文山水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民族地区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使应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固有滋味。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文化资源使民族地区走上富裕的道路。那么协调利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对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来论述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开发中,从而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挖掘该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民族旅游地域,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双链式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73-03

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如何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得到延续发展呢?我们提出了一种相比较低投入高产出的旅游模式,就是在旅游产业中融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从而发展旅游及民族文化。这不仅可以将民族文化进一步让人熟知,同时也给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源泉动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中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西部部分省市地区也将民族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相应推出各民族的旅游文化开发项目。这些旅游开发项目的进展,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关乎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决定民族文化变迁的发展方向。

一、双链式旅游模式的提出

(一)双链式旅游模式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其自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加快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让旅游业面临新的问题——市场开发的盲目性,旅游市场的低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开发者、游客和当地居民三方共赢?我们提出双链式旅游模式。双链式旅游模式是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以适应游客的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质量。

文化产业是将物化了的文化融入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与传播等组成的经营性组织中,是以营利为目的、市场为目标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形成了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交融的局势。文化通过物化的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形成了产业化的形态文化。有关专家依据云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总结为:云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走混合型、外向型、资源整合型和伴生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将文化融入到民族地区旅游中和以民族地区为特色、以民族地区居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目的的开发活动中。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双链式旅游模式就旨在将物化了的文化结合到旅游活动中,使之成为新型的旅游模式,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发展民族地区双链式旅游的意义

1.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双链式旅游主要针对的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民族地区更好地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拓展旅游市场。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农村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高效益的第三产业转移,拓宽经济辐射的范围。民族地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三产业相互渗透,也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发展动力。

2.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建筑文化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内涵,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民族地区的历史积淀、文化潜质与自然景观通过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得到完善的保护和继承。

3.解决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改善生活环境

根据研究,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相关行业五个就业机会,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并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以达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的目的。同时,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改善教育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的问题与挑战——以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为例

(一)龙龛村概况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的洱海边,有个美丽的小渔村——龙龛村。龙龛村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洱海湖畔,可上观苍山雪,下望洱海月,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地。龙龛村由7个自然村庄组成,其中龙下登村临近龙龛生态园,以旅游开发为发展依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龙龛村因地制宜,在惠农政策支持下,抓住了生态环境发展方向,不仅突出了此地区的特色,还做大了产业经济的“蛋糕”,使之成为一个富裕新村。

龙龛村发挥当地优势,以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为目的,曾投入329.5万元的资金,重点实现旅游业的发展,突出产业经济支撑,将地区打造为新生态旅游村。该地区针对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对本主文化、白族民居、龙龛古渡以及海宴庵等历史文化科学规划、综合整治,有效促进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多方面立体结合,共同促进本村经济发展。

(二)龙龛村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旅游业发展的这个契机,不仅给龙龛村带来了一个支柱性产业,同时给这个小渔村分到了一块发展的大蛋糕。龙龛村凭借着自身旅游资源、村容村貌、浓郁的白族风情,吸引着各地游客。村民们纷纷从田地走出,利用旅游,脱贫致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龙龛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强烈冲击,逐渐汉化。从语言及服饰方面来看,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并出现了语言词汇加入汉语的趋势;民族服装只有在大型民族节日上才会出现,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穿着。从民俗及建筑方面来看,传统古老的风俗逐渐失传,年轻人很少知道本民族古老风俗;建筑方面改变“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特色,以洋房洋楼所取代。这无疑给白族文化传承带来巨大影响。本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渐渐流失、传统习俗的变样或丧失等等都在告诉我们保护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的迫切性。理性地面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同时,致力于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本地与外地、本地和西方的最佳结合。在加强白族文化的保护、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的同时应寻找白族文化在大融合的环境中传承和发展的新道路,确保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掘与保护,并完整传承发展。

突出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是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民族村以及对民族特色家庭访问等表现。二是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发展。三是对民族文化深度挖掘,推出民族文化旅游系列的产品。例如:龙龛村属于大理地区典型的白族村落。旅游业可以和浓郁的白族风情有机结合,将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当地民族文化有效结合,实现地区的建筑文化、民俗风情与围绕该地区展示南诏文化、洞经古乐及苍洱风光等有效结合发展,这既能做到知名度的提高,很好地吸引游客,又能发扬民族特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自我保护的意识。

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迫切又重要的问题。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将导致与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矛盾。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多方面来共同完成的。作为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大局上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积极支持当地保护传统文化。作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一定要从保护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融入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中,自觉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政府和民众的合理配合,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完整的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的独有魅力和风采也才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

(三)龙龛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龙龛村加快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旅游交通的进入性和通达性不平衡。由于龙龛村坐落洱海边缘,与海西的交往都以船舶为主,又随着大丽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至周边旅游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致使游客停留的时间缩短,忽略了该地区。二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到龙龛村游玩的游客大都是上午由旅游团带领到码头,坐船出游至南诏风情岛,在船上观看白族婚宴“掐新娘”,“绕山灵”等舞蹈和品尝特色茶道“三道茶”。在龙龛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了龙龛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市场占有不平衡。目前成功组建了大理旅游集团,并在大理市辖区内部对重点景点、洱海游船等市场进行了局部整合,但对龙龛地区的旅游文化,调控力度不足,仍处在被动地位,不利于龙龛村旅游开发。四是保护力度较弱,环境破坏严重。龙龛村濒临洱海,10多年前,其水可直接饮用,但随着旅游等开发使洱海水受到了污染。虽然政府实行了退耕还林,村委会也出台了村庄环境整顿措施,但还是存在相对环境问题。

虽然龙龛村的旅游开发与当地文化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但是龙龛村也面临着发展的新问题。比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好发展中伴随出现的民族特色淡化、吸引力不够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旅游模式的结合发展。

三、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的双链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索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离不开两者之间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以及全球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旅游的内在需求和保持民族特色的根本性决定了应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与文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两者融合共进。

(一)重塑旅游新形象,实现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往往离不开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为建设旅游胜地奠定了自然基础。在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地区我们更要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实现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在经营管理与服务中,体现出文化与旅游二者紧密的互动与依存关系。

1.秀美的自然资源为根本

对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来说,自然风光都是重之又重的重要旅游资源。旅游的目的就是融入自然,融情于景,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为根本的发展,这也是自然的最大卖点了。龙龛地区拥有着独特的“银苍玉洱”、“风花雪月”景色,呈现出上有苍山、下有洱海的田园风景。苍山雄奇,洱海秀美,诗情画意,浪漫风雅,无不是一卷人人羡慕、流连忘返的天然画卷。

2.浓郁的民族文化为血肉

大理,凭借着绚丽多姿白族风情和浓郁的白族文化,跻身成为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历史悠久的白族文化也成为了大理旅游业振兴依托的“根”。白族文化在龙龛村等地区更具有浓厚的韵味,深入村寨更能体验民族风情与文化特色;也是少数能使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之一。村寨中保留的传统特色文化,是旅游中独具特色的吸引点。

3.独具的特色、个性为衣裳

在旅游业中个性是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发展的竞争力。在旅游业中突出地方的特色,就是将自然与文化有效结合,实现“人无我有,我有人无”的独具特点。龙龛村的风光:苍山、洱海;龙龛村的文化:白族文化、本主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是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此等种种无法替代、无法仿制的风光与文化就是龙龛村旅游的最大特色。为避免同质化,我们就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形成独特的产品,最终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

4.民众的市场需求为依据

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今天,充分利用旅游等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今天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双链式旅游模式充分利用资源,彰显个性,挖掘特色,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在旅游产品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内涵,使其形成具有个性的村寨,在不失去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具有新的市场活力与动力,拥有自我特色品牌。

(二)旅游业中充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对于不同的区域和民族,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形成了有异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是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固定性,不能随意去效仿,否则就会出现失真性。好比白族人民的“蝴蝶会”、“三月街”、“绕山灵“等传统节庆,体现的是白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能出现在其他民族文化中。类似属于本民族的民族活动只能在当地进行,如果迁徙到了其他地方就会失去其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以及存在价值与意义,同时也就毫无独特魅力与吸引力可言。

对民族文化资源充分的挖掘,将会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品质的提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先进的、优秀的,其中部分内容存在落后性、愚昧性。对此,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的内容摒弃或改善,并加大力度宣传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优秀文化资源吸引广大游客。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先进资源过程中,可以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交流,让游客零距离欣赏民族文化,真正走进民族文化中去,实现游客愿望的最大满足。放缓旅游活动的步伐,延长游客与当地居民交流与停留的时间,这不仅使游客得到满足,也提高了当地的收益,增强了当地旅游的竞争力。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旅游模式就是为了达到满足游客旅游的目的,同时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项目研究发现,只有将特色民族文化形成品牌才能打动游客并将其宣扬。而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怎么样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只能在文化产业上动手脚了。将文化产业物化,在物品上加入文化元素,如白族手工艺技术:“扎染”、“纸扎”、“泥塑”等。其中“扎染”的手工艺技术被国内外公司看中,其在国内国际旅游商品市场上拥有大好前景,企业纷纷和当地农户合作,以扎染工艺的原生地为基地经营扎染品。以期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旅游模式的开发、发展、共赢的目的。

四、余论

民族文化资源是各个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最珍贵的历史资源与社会财富,不仅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寄托,同时也是民族活力的体现和发展的源泉动力,更是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依据。但是大部分地区为了急切地摆脱该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不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肆意开发利用有效资源,结果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民族资源的庸俗化、价值取向歪曲化、特色文化淡化,不仅丢失地区拥有的珍贵民族文化,还阻碍了旅游开发的步伐。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属于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是保障了民族地区在旅游行业中持续的发展,更多的是保护民族智慧的结晶,保证民族文化不至于失去传承,所以有效、合理地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华.大理民俗旅游的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1,(1):28-31.

[2]王丽珠.旅游资源与大理旅游经济[J].云南社会科学,1999,(5):50-54.

[3]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2011,13(1).

[4]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5):32.

[5]张洁,杨桂红.云南旅游商品开发中的民间工艺及现代及理念结合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