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旋转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旋转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追求生活和美化生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的目标,装饰功能愈来愈被重视,并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涡纹相对于其他装饰纹样而言,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特征。

关键词:涡纹;传承;纹饰;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42-01

一、旋转在历史的舞台上

(一)涡纹的文化内涵

涡纹,源为陶瓷器的一种纹饰,或旋称旋纹或旋涡纹,呈螺状,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涡纹是圆形及其变体的几何纹样,其显著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由近至远,以至无穷。有一种解释称其与水有关,对自然的一切神秘充满敬畏的史前人类或许认为水涡是一种神秘的现象,旋转间旋转着无穷,旋转着一切未知。

(二)涡纹的历史演变

涡纹直至现在还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自然崇拜开始,原始人类的思维作为人类思维萌芽期显的格外朴素,他们崇拜着外部世界中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及在心理上引起敬畏的自然现象。受到他们普遍崇拜的对象有大地山川、水火等。然而,涡纹的式样是自然界中许多自然现象的变体抽象化,更是一种对美的认识。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火纹在形态上和涡纹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也许,是涡纹的延续。涡纹多用于、鼎、、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涡纹出现后期,有一种通用的解释:彩陶上的旋涡纹是其后青铜器上云雷纹的前身,因此认为旋涡纹从雷从云,也是随后云纹的源起。涡纹就如同纹饰的鼻祖,隐藏在历史的尘迹中,涡纹似乎无所不在。

二、涡纹的造型之美

(一)涡纹和点线面

至始至终,涡纹在二维艺术中表现的视觉元素都离不开点线面,涡纹将点线面与之完美的相结合,表现它的大小以及点、线、面之间的疏密节奏关系,它在画面处理上回避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并且,它中间包含了美的视觉效果,并运用动感,产生一种难以解释且不可卸解的力量。进一步对其进行编排和组合,更是将点线面发挥的淋漓尽致。远观似面又似点,近观又似线,这些就像画面的骨骼,以装饰的形式存在于画面之中迎合人们的审美感受,它始终以自己的方式而独特存在。

(二)生命的旋动

谈到“旋动”二词,就不能不讲涡纹自身的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是涡纹特有的语言,它是客观世界万物生存、运动、变化所显示的普遍规律。人们在有节奏的生活,植物在有节奏的生长,而涡纹就像是有着无尽的力量,又像是神明赋予了它生命,在有节奏的旋转着,运动着。古希腊人在他们典雅端庄的神庙中尊崇着他们对自己神的膜拜;古埃及人以壮丽雄伟的金字塔为一种民族的信仰,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再生,周而复始的轮回着。他们是否是正试图通过神秘奇妙的旋动着的涡纹从而来表述着这流动着的时空生命之奥妙?在看似圆融静谧的外层之中,隐秘中蠢蠢欲动着这生生不息像涡纹这般无穷远去的神秘力量。

三、涡纹的应用

装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从装饰自己的生活开始认知纹饰。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活中审美需求已成为纹饰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涡纹就是装饰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传统艺术乃至现代艺术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涡纹在历代包装装饰功能中最让人惊叹的要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之王――涡纹彩陶罐,无可置疑的是那流畅自然的线条,有疏有密,单色的强烈装饰,仿佛是流动着无限的节奏和韵律,展示出先人神奇的艺术创造才能。那么,涡纹在陶罐上的又有何解释?无论如何,有两点不可否认:一是它装饰效果的美不胜收;二是它有一种特别的寓意,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寄托着周而复始在陶器上描画它的人们的一种深深敬畏。追溯至现代,涡纹也在一系列包装中起着很重要的装饰功能。比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奥运的祥云火炬上的装饰涡纹,旋转流动,繁简相得益彰。是否涡纹也蕴含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义?毕竟谁都不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内在可关联的“质”,但它始终源于涡纹始于涡纹。

四、结语

先人创造出涡纹,而我们更应该继承涡纹,但是,继承不是一成不变,是发展承扬涡纹,是如何恰当的运用涡纹装饰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涡纹的装饰语言使用的目的,也是设计者的经历、修养和能力高下的具体体现。艺术的魅力在于想象和创造,是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每个设计者都应从自己的情感和立意出发,去深入探索涡纹装饰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把涡纹的装饰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创造出既有较高审美价值又有强烈时代气息、感人至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雯.中国云纹装饰[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