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清国劳工创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清国劳工创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04年6月30日,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操办的劳务出口,正式拉开序幕。第一批2025名中国“契约劳工”,在天津启航,前往英国殖民地南非的德兰士瓦。

前往南非的中国劳工,总数高达6万多人,每次劳务出口,地方官员都要册报外务部。在清外务部南非招工档中,袁世凯的咨文最多,几乎每次册报都称“(劳工)均系情甘出洋,并无工头逼勒、哄诱各情弊”。

这样的腔调,并非官样文章,而关系到大清国劳工出口的最大伤痛:此前的劳工出口,多是被骗或者被逼,当作了“猪仔”。“猪仔”们签订的劳动合同,形同卖身契,卖身年限甚至长达10年。

劳务出口的合法化进程,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期。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联军一边谴责和打击非法人口贩卖的行径,另一边则给大清国的当地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将劳务出口合法化。1859年4月9日,广东巡抚柏贵宣布:“若(华工)实属情甘自愿,自可毋庸禁阻,令其任便与外人立约出洋”。 自此,劳务出口在广东公开化。

这一信息传到北京,中央并不赞同。但此时,咸丰皇帝逃离京城,自顾不暇。战争之后,中英、中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将劳务出口纳入条约内容,不再禁止“华民情甘出口”,要求各省“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在恭亲王看来,这一城下之盟还是给自己留了余地的――将具体的处置权交给了地方督抚。果然,英法两国在招工问题上受到了地方大员的诸多抵制。英法不得不重新在北京进行游说施压。但是,总理衙门对此疑惧重重,在1866年3月5日推出了一个包含22个条款的《续订招工章程条约》,这其实是通过构建劳工保护的壁垒,继续阻止劳务出口的开展。

此后,大清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也向主要国家派驻了使领馆。以华商为主的华侨,从海外寄回中国的钱(侨汇),逐渐引起了体制内改革者的重视。

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综计诸洋出洋华民数逾百万,除世居海外及孤身出洋约十之八,有家属通音问者约十之二,尚有二十万人,每年寄家少者数十(元),多者千百(元),酌中牵算,人以百元为率,亦有二千万元,为银一千数百万两。” 张之洞所谓的“二千万元”,是银元,折合银两约1440万两,相当于如今人民币28.8亿元,并非小数目。

四年后,出使欧洲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记载,新加坡“设立领事已十三年,而(中国)商佣十四五万人,其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以此推算,十三年间年均76.9-153.8万两,如以15万华侨计算,则人均每年寄回中国5.1-10.3两,相当于一个普通农家1-2年的收入。同时,薛福成还引用黄遵宪的估计,说黄遵宪此前担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时,调查所得美国的华侨每年寄回广东的侨汇,“多则一千五六百万元,少则一千余万元,四年扯算,每年洋银入中国者可一千二百万元。”1200万银元,即864万两。

新加坡与美国的侨汇相加,每年当在940.9万-1017.8万两,如果加上古巴、秘鲁、西贡及南洋其他大巨岛,“华民不下数十百万,其商佣所得之银输回中华者,奚啻数倍于是。盖近年商佣以出入货相准,华银每年岁流出外洋者,约二千余万两。”(薛福成日记)

劳工出口的创汇收入,居然能够抵消每年2000万两的白银外流还绰绰有余,可见劳工创汇所得,远远大于张之洞所估算的1440万两,这无论对华工家庭的经济改善,还是国家的货币稳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除了侨汇之外,华侨在国外的文化传承,及在国内多次天灾人祸之后的慷慨解囊,亦引起了体制内的高度重视。

1893年6月29日,薛福成从伦敦向北京发回了一份报告,不仅呼吁中央修改之前对海外华侨的歧视性政策――海外华侨往往被看作是天朝弃民,并且建议中央在华侨保护上多下工夫,利用和发挥华侨的力量。报告得到了积极的相应,1893年9月13日文件,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任便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