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2)05-0033-02

作者简介:孙楠楠(1974.3-),女,本科,放射线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价值。方法:对 10例AD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然后进行重建。结果: 10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10例,显示内膜片,内膜破口7例,腔内血栓形成2例。根据De Bakey分型 ,Ⅰ型 3例 ,Ⅱ型 1例 ,Ⅲ型 6例 ;按Stanford分类为A型 4例 ,B型 6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快速准确诊断AD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该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合理运用CTA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明确病变范围、真假腔形态、内膜撕破的部位,以及有无主动脉周围血肿,并进行准确的分型。多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使本病显示的更是清楚全面。

1资料与方法

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40~72岁。其中8例有高血压病史;主诉胸背痛8例,伴上腹痛4例;伴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1例。

使用GE Light Speed CT(16 排SCT)扫描,层厚2.5mm,层距2.5mm,重建层厚1.25mm 间距1.0mm。120kV,100mAs,时间0.5s,造影剂总量100ml,注射速率3~3.5ml/s,延时20~25s扫描。扫描范围:自胸骨入口至髂动脉分叉水平以下。重建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处理(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

2结果

10例AD瘤患者CT平扫8例可见病变部位主动脉管径不同程度增粗,4例可见主动脉真假腔,增强扫描后10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图1)、病变真腔、假腔及内膜片,经三维重建10例均可显示内膜破口(图2)。内膜片将血管分为真假两个腔隙(图3),内膜片凹面多向真腔。多数真腔较小,假腔较大。增强早期真腔密度高于假腔,但随时间延迟,假腔密度逐渐增高,甚至可高于真腔。8例见内膜剥离致肾动脉平面上,剥离致肾动脉平面下2例,其中1例可见肾脏功能明显受损(图4),表现为造影剂灌注明显减低,1例可见髂总动脉受累。

图1Ⅰ型夹层动脉瘤,MPR重建显示主动全程。图2增强横断位像显示真假两腔、破口(白箭头)。 图3内膜片呈线状低密度影。图4 Ⅲ型夹层动脉瘤增强显示夹层动脉瘤累及左肾动脉,左肾大半灌注不佳。 图5内膜片旁细线影,称为Cobweb(黑箭头)。3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液进入内膜下、中膜内,导致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的情况。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因较多,与结缔组织病的中膜囊性坏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妊娠以及机械力等有关[2]。主动脉夹层按DeBackey[3]分为3型:Ⅰ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和(或)腹主动脉。Ⅱ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仅局限升主动脉,终止无名动脉水平。Ⅲ 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只累及胸主动脉为Ⅲa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为Ⅲb型。按照Stanford分2型: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B型,夹层不累及升主动脉。本组病例中Ⅰ型3例,占30%;Ⅱ型1例,占10%;Ⅲ型6例,占60%。

“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有征象,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内膜撕裂口大小及病程时间长短不同,“双腔征”CT 表现各有不同。通常情况下,病变部位越广泛,假腔越大。CT增强扫描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或假腔显影与排空较真腔稍延迟,表现双腔密度存在不同的差异;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升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多见于右前方,弓部位于右上方,降部多位于左后方。内膜片的形态有助于真假腔的鉴别,因为真假腔的压力不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内膜片呈现弧形;由于真腔压力较大,因此内膜片的凹面面向真腔,同时在假腔管壁与内膜片之间形成类似鸟嘴形状的锐角,称作喙征(beak sign)[1]。偶尔可以在内膜周围见类似蜘蛛丝的细线状影,称为Cobweb征,此征只见于假腔(图5)。如果病变时间长,假腔内充满血栓或血块而不能显示,增强时见不到假腔内强化显影。

撕脱的主动脉内膜瓣片,增强时呈一条线状或弧线状的低密度影,多为平或弯曲突向假腔,是本病最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依据之一。本组1例见主动脉内膜钙化斑块影内移。有学者认为钙化内膜向内移位与主动脉外缘距离>5mm可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内膜破裂口在薄层增强扫描中常可见到,其表现为内膜的中断,在假腔内呈尖角样突起。

MSCTA扫描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MPR、MIP、VR、SSD可以全面展示病变,对破口的位置、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进行正确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方案及手术计划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ark A.Lepage,Leslie E Quint,et al. Aortic Dissection:CT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True Lumen from False Lumen.Original Report AJR:177,July,2001,207-211

[2]李坤成,夏黎明.中华影像医学心血管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2-329

[3]De Bakey ME, Mc Collum CH, Crawford ES, et al. Dissection an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aorta: twenty-year follow-up of five hundred twenty-seven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J].Surgery,1982,92:1 118-134

[4]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诊断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