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好问题”轻轻滑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好问题”轻轻滑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还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语文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引导的能力和机智。积极而有效的课堂引导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但遗憾的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尤其是课堂提问的设置,对课堂引导却不大讲究。在听课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或者学生现场提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或缺少引导意识,或缺乏引导机智,“启而不当”、“启不得法”。

如何才能“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让我们的课堂引导充满智慧呢?

一、充分预设应对方案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科学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但是做好充分的弹性预设是理答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常为他们在课上信手拈来的引导妙策所折服,那些巧妙的理答使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这种境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其实,这些信手拈来的潇洒背后是大师们一遍遍地学习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支撑着的,是长期的研究积累了课感,才有了智慧理答的灵感。为了提升理答质量,教师不但要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而且要认真“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才谈得上充分的预设:预设万一学生不能回答,应该采取何种提示方法;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唯有准备充分,知己知彼,有备而来,方能处惊不乱,稳操胜券。

二、善于倾听学生回答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问题作出的回答,并不一定就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标准答案范围。而这时,有些教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另请其他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把答案讲出来,而这两种做法都会挫伤答问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教师不是有意的,只是担心耽误教学时间,但学生会因此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倾听是互动的前奏,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没有倾听就无法互动。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位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帮助其正确解答;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才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对症下药。

三、巧妙运用引导方法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激励,或是给予引导,仍然很重要。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的话,那么,教师推波助澜的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

(1)关于教师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边听边思考,调整教学思路。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催促学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模糊处和肤浅处进行追问,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答问卡壳时,给予启发式引导,指明思考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在学生答问偏向时,给予规范性引导,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在学生答问疏漏时,进一步追问,给予科学性引导,拓展学生思路,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在学生答问混乱时,给予点拨性引导,让学生重新审明题意,拨正思路……

例如有的课文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教师提问后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快速进行分析,选择应对方案。如果是因为学生对课文不够熟悉导致问题难以解答,可以引导学生再回到文本阅读,可以提示重点读哪些段。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多数学生确实解决不了,可以采取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当小老师,通过几个学生的激发带动,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确实需要老师出马来引导,引导的方式也很多:可以是将问题换个说法试试;可以进一步提示一下,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

(2)关于课堂的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如果你的课堂是开放的,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是千变万化的。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智慧引领生成。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2003年曾在郑州铁路二中教《冬天》一课,那是一堂凭借现场气氛即兴发挥出的好课。

首先,李镇西先生特别重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并开放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适时地进行评价。其中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当一学生提出:“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对这篇文章主旨及写法的认识,于是他立刻肯定了“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生生、师生互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具有深入开掘的欲望,但他并不因此替代学生的思想及交锋。李先生凭着那种随机而动的教学机智,穿针引线,评价激励。“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哦,好像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在组织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思索、讨论、争论,在不断生成出新的问题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由此,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其次,李先生不仅仅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他不忘导师的职责,他一再关注提问的学生的反应,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把问题往深处开掘,直至“刨出”问题的关键。“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至此,也许有人会觉得此时教师的讲解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李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继续让学生思考、答疑,终于有学生回答:“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至此,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他又用追问法进一步点拨思路:“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直至有学生答出“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至此,提问的学生表示“基本同意”同学的回答,实际是全班学生“领悟”了这个问题,这个“生成”环节才算结束。

最后,教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一点实为难能可贵。课改以来,开放的课堂不少,但有相当一部分课堂过分强调“开放”,不敢体现或者忽视教师的作用,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偏差也不加以纠正,这样反而祸害了学生。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看法毕竟有时可能存在着疏漏、偏差,甚至错误,教师到最后必须站出来,履行教师应有的职能,或总结或补充或纠正,以正视听。

教学无痕,贵在得法;花开无声,贵在芳香。莫让“好问题”轻轻滑过。课堂引导技能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考验的是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彰显的是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是精彩纷呈的课堂不可或缺的要素,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孜孜以求。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教师

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