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本文正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偏大,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业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表现、成因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从金融制度和信贷管理手段两方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商业银行一般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由整个金融体系甚至经济体系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即由于国家经济制度变化而引发的制度性风险;二是由单个企业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相比,我国的信贷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占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业务所遭受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系统性和政策性原因,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企业制度等原因而造成的,这从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可见一斑。从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看,表象上是企业和银行二者的问题,从深层次因素透视,则有市场、体制、行政、法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和制度性特征。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上的问题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自身不断摸索以及对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从信贷风险的识别、衡量等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着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事后纠偏多,事前防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等缺陷。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缺乏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长期以来都是基于手工操作的,信息层层上报、指令层层下达的迂回式操作流程已经严重制约决策层对信贷业务的有效管理。由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几乎无从谈起。由传统信贷管理向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但是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启用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近乎一片空白,主要通过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反映和监控信贷质量的一系列指标来约束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从而达到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质量的控制。但这种监控偏重于对粗放型银行经营行为的质量约束,已逐渐不适应国内银行经营管理模武的转变,并且不符合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2 信贷风险量化管理方法落后

信贷风险测量主要为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观性太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等这些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方法来进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采用文字性叙述的定性的分析方法较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对信贷风险度量的模糊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即使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一般也是静态的定量分析,受限于对财务效益和清偿能力的调查分析。而且,在调查分析中,我国商业银行只注重贷前的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的定量分析,而末注重通过建立各种数理分析模型和专用的软件工具来对贷款的风险数量化、具体化,进而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的监测和控制,并根据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来准确地识别信贷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信贷风险控制的手段单一

在我国,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的机制还很薄弱,手段方法还很单一,一般传统的做法是进行抵押贷款或提供第三者担保贷款。抵押或担保贷款虽是银行防范及转移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抵押或担保并不一定能确保贷款得以偿还。即使好的抵押物也不会将一笔贷款由坏变好。对于担保贷款,银行可以控制一个潜在的还款来源,但并不能确保这一潜在的还款来源就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来偿还贷款。而且。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还会出现企业间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的现象。因此,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近几年,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一是抵押手续繁琐: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办理财产抵押所交纳的费用大;三是由于国内市场不健全,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效果并未能尽如人意。

2.4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风险可以防范和控制,但并不能消除。风险管理的意义是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常见的方式有:提取呆账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通常是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局部分析多,站在全局分析少。创建和应用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3.2 全方位的预警信贷风险

银行创建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体系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选择最佳路径进行风险搜索,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要实现有效的风险预替,必须对信贷风险全方位预警。一般而言,客户信贷风险由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部分组成。据国外有关机构专项研究表明。在充分市场条件下,经济个体所面临的全部风险中,系统风险的占比为30%~50%。按传统的习惯,我们总是将几乎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很少予以重视,而在经济开放的今天,企业受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会越来越多,并且,若信贷风险是由系统性风险所引发的,这种风险却又是我们难以克服与化解的,因此。把握系统性风险的特点及变动趋势是提高风险预警的关键。

3.3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

(1)注重对先导指标的观测分析

风险预警和风险评级既有内在联系,又存在时效性差别。风险预誓的关键在于提早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因此在设置指标时必须突出先导指标的作用。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传递顺序为: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客户经营风险,客户财务风险,客户信贷风险。因此。在进行系统指标配置时,对风险源头应给予必要的倾斜,从而使风险预警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超前性特点。在各模块内部的指标设置中也充分考虑先导指标的作用。而对不具备预警功能的滞后性指标则给予必要的限制。

(2)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分析

过去的风险分析往往局限于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这样做不仅容易受到不真实数据的误导,而且降低了对未来风险的预警功能,结果通常是风险已经降临到眼前才试图做出反应。风险预警体系应在加强对客户个体风险进行预等分析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系统性风险的整体监测。在这一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融入国家政策信息和行业专家意见,从根本上增强风险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4 采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1)引进、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理论的迅速发展。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西方银行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学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商业银行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对这些模型结合本行实际进行修正、调整,按斯巴塞尔协议要求,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2)严格实行贷款五缎分类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又称为贷款五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借款人的最终偿还贷款本盒和利患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教的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被称为不良资产。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溯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的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和信贷管理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地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管理,首先由美国金融监管部门采用,后来逐渐推广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也是国际上加强银行管理的普遍要求。

(3)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计量制度。要做好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风险进行合理地、科学地计量。对于贷款风险的计量,我国许多学者曾做过研究和评论,概括讲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采用对预期收益的标准差来表示。一项资产的收益率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愈高,其标准差值愈大,其风险也就愈大。二是采用风险值来表示。风险值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下。即在一定的置信度或信心度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值。三是采用风险度来表示。风险度计量包括贷款前对企业信用分析时所作的贷款风险度测算和贷款后进行风险监测时所作的贷款资产风险度计算。贷款资产风险度的主要测算公武为: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风险度*贷款形态系数。银行可针对风险度不同的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具体讲,对高风险度的贷款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比如采取严格控制授信额度,提高贷款利率、不定期审核财务报表、严格审核抵押物的有效性、注意企业的往来结算、及时派人清收贷款等措施,以控制或消除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对低风险度的企业可采取较宽松的管理措施,比如采取适当的扩大授信额度、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定期审核财务报表等措施以给予企业信贷支持。需要指出的是,风险的数据模型只是参考,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经验才是准确评估风险的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在经办各种业务的同时,也在经营风险。风险不可能被消灭,只能被控制、降低和化解。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因为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也是收益的主要来源。信贷市场份额的多少,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