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鉴赏和评价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鉴赏和评价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考点解读

本文主要探讨“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答题技巧。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作者和他人的基本观点、思想情感倾向。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二、高考预测

2013年考查趋势及备考建议:

1. 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仍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 新闻和传记应该仍是考查的重点文体,尤其是新闻类文体,由于涉及的种类较多,如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新闻通讯、访谈等,更应该作为备考的重点。

3. 选材有延续性,仍然会选择贴近社会现实,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注重地域特色的文本。

4. 有些阅读能力和方法是所有阅读共通的。如“整体把握阅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答题的基础,“联系文体特征,理清文本结构,分析事实材料,读懂关键词句,归纳文本主题词”的阅读方法既适合必考的论述文阅读,也适合选考的文学类和实用类阅读。备考时,要强化训练这些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真题解析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绍德: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20. 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做学问;②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如不能守住学术界限,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就会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的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主要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第三部分。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所以,理解秦绍德的观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媒体怎样过分关注,二是对学者的影响。

四、失误警示

现以《黄侃先生二三事》为例加以说明:

20. 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考生误答:(1)中国学问的特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2)治学态度:谨严,虔诚,日日有所知,日日有所不知。(3)贡献:像黄侃那样弘扬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误答诊断:该答案最多只能得1分,答题的最大失误在于匆忙作答,没有认真仔细地审读题目。实际上题干中“用自己的话作答”这一要求,限制了答题的方法,要分析概括黄侃的相关说法的含义,然后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答题。同时,题干中还提示“按照第7段中黄侃的说法”,这句话一则告诉考生答题的区域在第7段,并且是黄侃说过的话,二则暗示考生答案的本质,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分析概括黄侃话语中表达出来的观点。

正确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增分提示:主观题答案应高度重视题干中信息的作用,题干往往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质。因此要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锻炼解读题干的能力。学会从题干中明确限制,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力求做到选准答题重点,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对象,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如上面第20题,首先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五、方法攻略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指的是结合社会现实,按照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加以评判。解答这类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 准确判断,客观周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判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如2007年广东卷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复活、再生、演变’?解答这道题,要求我们首先要能够依据文本弄清楚“傅聪的观点”是什么,而在这篇访谈中,傅聪对这一观点是十分明确的。

2. 独立思考,体现个性。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可参照自己对真善美评判标准的理解,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分析判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进行,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而那些离开了自身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思想情感的分析评价,往往是体现不出“独立”评判的。

3. 尊重公德,尊重事实。必须明确,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独立”的评价,虽然强调个性色彩,但是,“独立”评价绝对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个性化的评价也必须是以尊重社会尊重公德为前提的。其次,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做到负责任的评价。

4. 拓展思路,追求深刻。除了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对文本的主要观点的基本倾向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当然,还可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评价,使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新县第一中学)

作者单位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