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41-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培育的对象是正处于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培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否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非常重要。而语文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文质皆美”的语文教科书,令“春风化雨”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殿堂,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用心灵触摸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渗透点

整体把握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渗透点是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渗透着心理教育的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文课本上精选的文章,也是历史积淀的人类情感载体,其字里行间或隐藏着作者淡淡的忧伤,或回荡着作者的呐喊与激情。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物。毕淑敏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对千年树神红柳的赞美,对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的呼唤。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文中丰富的生活情态、文学意境和文学形象,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境的共鸣。

二、设定心育目标,实施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又叫体验性目标。在每次课教学体验性目标的设计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我的空中楼阁》中走进自然,净化心灵;可以从《合欢树》、《背影》中体会亲情、懂得感恩;可以从《致橡树》中感悟爱的真谛;从《最后一片叶子》中领悟珍爱生命……从一篇篇美文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授知识,启迪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肉。教师要善于以真挚的感情,动人的语言去扣击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对学生性格优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让学生感受挫折,提高抗挫能力。总之让语文教学像阳光一样照亮学生的心灵,灿烂他的人生。

五、结合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抒发内在的情感,用自己的笔对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将感情融进写作。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对自身作必要的剖析。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而老师则可从作文中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更有侧重点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例如:学习《我的母亲》后,教师可以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对家长畅所欲言,学会表达、懂得感恩,书写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亲情点滴。再如: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段关于大学生因为失恋自杀的新闻,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梳理自己的心情、成熟自己的心智。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评讲作文这一环节来进行集体性的后续教育,把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在班上统一指导教育,让全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及时地遏制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做人、做事,引导学生心灵健康的成长,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拓展思路探索创新。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越俎代庖,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作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