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髹漆的过程如同禅修,每一个步骤都如同人和材质的对话,一切火气、燥气、傲气都会消泯在漫长的髹漆时光里。我们在感慨髹漆之艰的同时,也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漆器日用的问题。

漆的材料珍贵,制作繁复,成品美观,这决定了漆器从诞生之初即为王公贵族专享,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那么,普通民众和漆器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谈“漆”,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和这些疑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漆器工作室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利用漆来进行创作,越来越多的学生试图在漆的世界里探寻漆的语言,进行美的学习。因此,我们邀请了几位爱漆、醉漆、事漆的专业人士,倾听他们对此的看法。

您接触漆艺多长时间了?对您而言,漆艺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给了您怎样的灵感?

髹漆的慢和时代节奏的快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您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漆艺能够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吗?该如何进入?

专业的美术院校很少有设漆工专业的,即便有,本科学生接触大漆的机会也很少;从事漆艺创作,多数是做漆画,少有钻研漆器的。您对此怎么看?

中国目前的日用漆器很少,面对极少量的产品,消费者也无从辨别好坏。而在市场比较成熟的日本,各种漆器都有,而且有比较细致的划定标准。对此,您怎么看?

就您个人的专业而言,您觉得对于漆艺来说,当下算得上是一个好时代吗?您对漆艺的发展信心几何?

我从1984年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被分在装饰绘画专业,就开始系统地学习传统漆艺。漆艺之美含蓄、内敛、大气,由于漆有胶质和装饰作用(还有保护作用),做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媒材,我认为漆是最优质、最环保、最多样化、最迷人的材质。怀着对大自然敬畏的心态去接触大漆,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与材料对话的过程,这令我深深迷恋。

时代的快节奏让人浮躁,所以“环保”和“慢生活”是一种时尚,这正应了漆的特有气息。纯正传统漆艺一直遵循着大漆材料的天然性、手工制作的“人工性”,真正维系了人与自然最亲近、最淳朴、最美好的关系。当金、银、螺钿、绿松石、红珊瑚等天然材料与漆完美融合,其华贵、沉稳、温润、内敛的大家气质,足以引领人们走出工业生产、商业竞争的浮华境地,更将这浓郁的东方式的综合艺术提升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低碳环保时尚境界。

漆艺因工序繁多,制作周期长,往往造价昂贵。即便如此,漆艺还是可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起点睛和提升文化气息的作用。自古以来,帝王御用器物多为漆器。在故宫,从建筑到室内器具(家具、屏风、把玩件),漆艺占了很大的比例,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仪、历史典故(二十四孝漆画家具、买椟还珠、举案齐眉等)。

专业美术院校很少设漆工专业的,大多是选修课,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对这个媒材感兴趣。

美术院校基础课占了很多时间,而基础课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花在漆艺制作上的时间太少。在日本,漆艺专业要学8年。可喜的是,很多学生会利用寒暑假自修漆艺,这些学生大多对漆器感兴趣,自主学习。

漆艺有作品和产品之分。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结晶,适合收藏,目前还没有完全规范操作。

中国的漆艺产品基本没有市场运作,没有渠道,所以价位、品质都处于无序状态。相信随着漆艺关注度的逐步升温,市场会被细分,消费层次也会日渐成熟。

我是学漆艺专业的。一直很爱漆,一直放不下漆,所以一直坚持漆艺创作。就是因为对其为充满信心,才这么执著。

在对历史的回望、传统的凝视、技艺空间的交流中,在与漆清静对话的过程中,我耐心解读天然漆无穷变化的多重习性,怀着敬畏之心去倾听漆的言语,去遵循漆的秉性。在原创得以不断提升的欣喜里,在天趣人意交融的激情中,只觉东方文化的感悟更加自觉与自信。

重温曾经淡忘的文化记忆,思索现代生活和当代艺术中天然漆的超凡表现空间:当代漆艺是建筑构件(雕梁画栋)、家装饰品(壁画装饰)、实用器具(家具器物)、观赏物件(艺术雕塑)、把玩饰物(首饰文玩),更是艺术收藏的全新增长点。相信当代漆艺必将回归国人物质生活。

我最早接触漆艺是大学的漆画课,有十多年了。可能是阅历的关系,当时并没有觉得有多特别,其实它已经在没有觉察时抓住了我的心。漆不可替代的美和个性,总会在某个瞬间,从内部触动你。漆的含蓄、深沉、包容、细腻、温润、变化,蕴含了无限可能性。从材料的获取、材料本身的特性阳制作过程,都让漆艺贴合于东方文化。它给人带来的心灵触动和抚慰,应该是只属于东方人的独特体验。

漆艺当然可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日本人、韩国人,日常生活中都普遍使用漆器,比如餐具、首饰、绘画装饰之类。我国的现当代漆艺发展并不理想,大众对于漆艺缺乏足够的了解。漆艺要进入普通人生活,需要足够的宣传,培养消费群体。让大家知道漆器原来还是可以日用的,并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那些几千年前的文物。另外,还得让大家知道漆器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贵。最近比较流行“爱国”,我觉得漆画家也好,产品设计师也好,可以多多研究传统文化,让自己的作品蕴含中华文化的基因,这样普通人会比较容易接受,同时能够顺便为重建“文化自信”做点贡献。

专业院校不设漆工专业,这应该受到国内长期重“纯艺术”轻“商业美术”氛围的影响,认为只有“纯艺术”才能影响人的心灵;也跟中国“重道轻器”的传统有关,自古中国都看不起实用科学研究,经济、科技之类都被视为“奇技淫巧”。

审美无处不在,艺术对于时代的影响总是全方位的,艺术本身的范畴也并不那么局限。希望漆画家们把心放宽些,挤出部分时间开发漆器产品。艺术市场化不是什么新鲜事,文艺复兴时期很多雕塑大师工作室也生产首饰,毕加索还画盘子卖呢。

据我所知,国内漆器生产厂家最缺乏设计人才,漆艺的发展需要漆画家们和厂家合作。现年85岁的何豪亮老师号“巴山桼工”,一辈子致力于漆艺研究和传播,尤为侧重“漆器”,培养的学生已成为国内漆器界中坚力量。他自己也持续跟一线厂家保持接触,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我想,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并传承的精神。

产品始终是漆器从业者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这也是国内漆器发展的瓶颈所在。第一,需要有好的产品。厂商需要下力气开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足够自律,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品质,不以次充好,做假漆器欺骗消费者;第二,要告诉消费者漆器与塑料、金属、陶瓷等产品比较好在哪里,并制定行业标准。大漆产品需要和腰果漆、聚氨酯之类的严格区分,整个行业才会健康发展。

一个时代的优势和局限总是并存的,国内漆艺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对于我来说,漆艺是自己喜爱的工作,跟信心关系不大。我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材料和技艺重归普通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我199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得以认识漆艺,2006年调至中国美术学院组建“中国漆艺术专业”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中心”,2010年筹建国内第一家漆艺专业美术馆“礼记·中国漆美术馆”,至今20余年。作漆是我的事业方向,会穷终生之力而为之。

漆的工艺、漆的生活化应用才是中国漆真正的核心。具有设计审美、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的漆在生活应用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是中国文化中儒家的人和、道家的气和及佛家的心和,中国漆丢失这个核心快100年了。大家的努力都在于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进取,找回中国漆失落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我是一个老师,不会给学生任何带有欺骗性的承诺,不希望他们被谎言蒙蔽,更不希望他们因为出自教师的谎言而黯淡自己的心灵;我希望他们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商业也是要遵循道德规范的,欺骗、作假(漆艺界的通病)所得财富终究是要退还的,搭上去的可能还有生命。我希望他们健康地成长,拥有像大漆那样温润、透明、沉着、亮丽、富有、灿烂的人生。

投身中国漆艺,我满腔热情,因为我深知何为人性,深知漆艺的人性。大家不要装神弄鬼故作大漆的玄虚,张口漆的道、闭口漆的禅,我们要展示的是漆的可凝视、可抚摸之美。我们要为漆艺赋予生命,在工艺流程中注入我们每个参与者的生命。我们要把这样的生命幻化成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变成情人祈祷海枯石烂白头到老的圣物,变成朋友友谊天长地久的见证。当然,偶尔它作为财富的象征也会陷入物是人非的寂寞。

与漆的接触是从2000年至今。漆艺精巧、蕴亮、古朴、润泽,它的“由内而生的光泽,历久弥新”使我深深迷恋。“人如器”,漆艺的魅力是每个人应追求的。

“慢”是雕漆的魅力之一。北京雕漆一定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一方面,工艺的改进,科学的辅助,速度可以有效提升;二,雕漆不为百姓接纳主要原因是千年如一,缺乏迎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个人认为要分为三个层次研究:一,北京特色纪念品;二,时尚饰品;三,商务礼品。不论如何努力,漆艺进入百姓家,必定信奉两个字——坚守。

漆艺的发展壮大,不能依靠学院研究,它是一项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当务之急是培养华夏民族对自己传统工艺的了解度和认同感。此外,漆艺要立足国际层面上推广、宣传,高层次自然带动国内、地方的宣传。

中日漆器可谓“青出于蓝”。中华漆艺要振兴,需要做三方面的努力:一,创品牌,打出国人自己的漆艺品牌,通过宣传、推广、普及,带动更多人了解、关注;二,创文化,我们苦心经营十二年,深深感到中国传统的漆艺,已经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当今市场,必须挖掘适合当代人观念的漆艺卖点,通过增加“产品附加”比如包装、简介、促销活动等提升每件漆艺商品的文化价值;三,创精品,产品是关键,精品之路虽艰难但必须走下去,一类是大师级、国宝级精品,一类是百姓买得起、愿意买、买后赞的市场消费精品。

尽管面临真假之乱、融资困难、市场利润小、了解度太低等重重困难,我们团队始终会团结一心、立足北京,为振兴雕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