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困惑中探究 在探究中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困惑中探究 在探究中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好基础。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在困惑探究,发现了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在探究感悟,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找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计算教学;能力培养

在学校的教学教研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普遍有所下降,口算速度减慢,作业错题多。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纠正和改变,将会影响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磨课、听课和检测,在困惑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力求找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依赖于问题情境,影响教学的实效

传统的计算教学纯粹是为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如今教师努力想体现新课改下计算教学的特色,过渡依赖问题情境,虽然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但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却出错。部分教师随意拔高计算的要求,学生计算的基本技能得不到及时训练,计算正确率不高。

2.追求算法多样化,影响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倡导在计算教学中要体现算法多样化,但有些教师理解偏差,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导致不少学生对算理不理解且缺少必要的练习,结果计算速度大大降低,计算错误率增加。

3.忽视计算法则,算理理解模糊

传统教材在笔算教学中一般呈现出完整的计算法则,把计算法则作为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记计算法则。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自主形成对计算方法的感悟。有些教师误以为,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就是走老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多种算法后,不能及时对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提炼,导致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模糊。

二、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们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针对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的做法和效果,感觉到对教材、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理性、切实的理解,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算理一般都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推导过程,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想、议、算,透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如,教学二年级的两位数笔算加法“34+25”时,让学生分两次拿出34根(3捆4根)和25根(2捆5根)小棒,摆出相加过程。体会成捆与成捆,单根与单根合在一起,结合摆的过程思考:为什么这样写竖式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在知识迁移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列出算式后,让学生计算:“35+24,71.5+79.5”,然后讨论:a.在竖式中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数位对齐?(突出“数位相同才能相加”)b.在竖式计算中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突出“小数点对齐,数位就对齐”“计算单位相同才能相加”)c.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相同分子可直接相加?(突出“分母相同,表示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可直接相加”)。至此,学生已经明白,所有的加、减法计算,只有在计算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

2.适时引导,优化算法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学生解决计算的策略是多样的,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算法多样化的优化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如果几种算法属于同一层次就不需要优化,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用“破十”“连减”或“想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分优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如果几种算法属于不同思维层次就必须优化。如,教学“10加9”时,重点是为了掌握“凑十法”,在学生说出多种解法后,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3.课堂练习,讲求实效

练习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加强练习。如,在计算“9.6×(9.6×2.5)”时,学生由于对除法的运算性质理解不透彻,去掉括号后不懂得把“×”改为“÷”,造成计算错误,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加强相同类型的练习。“计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学生在计算的同时,也应当经历逻辑推理的训练。”练习的设计要有时间过程,要把握好时间这个“度”,特别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4.继承传统,定量训练

新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的能力、个性化思维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但传统计算教学中也有一些优秀的做法值得继承和发扬。(1)熟记使用频率高,规律性强的数据。如九九口诀表的记忆与背诵,使之成为一种算法直觉。熟记■×0.5,■×0.25等使用频率高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有关数据,这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及混合运算极为简便,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2)注重练习,熟能生巧。对于计算,理解不等于掌握,一定量的练习是必须的。从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更要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5.培养习惯,限时训练

新课程教科书中的数学问题,大都需要学生收集来自情境图、表格、对话等多方面信息,学生在处理相关数学信息时,常常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培养学生善于估算、验算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完成计算任务。避免学生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数据遗漏、误解题意等方面的失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尤为重要。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的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郜舒竹.让计算“慢”下来[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