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药市场价格难题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药市场价格难题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政府对药品的多次降价,并未达到老百姓的预期,反而使医药行业大面积亏损。究其原因,医疗机构的行业垄断、以药养医、药品销售价格体系的差异、药品价格监管的偏位等问题是困扰医药市场价格改革的症结所在。政府对医疗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对药品成本的监审以及药品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医药市场价格难题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医药机制;药品价格;价格监管

一、背景呈现

背景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调查显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被排在第一位,这是第一次,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反映比较强烈。从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进行社会抽样,调查显示,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至2006年,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

背景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趋势下,近几年发改委在医药行业的管理重点在降价。从1997―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但这么大的降价力度下,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医药市场出现药品“降价死”的怪现象。19次降价及其伴随的价格检查,仍难以降低公众眼里、患者手中的药品高价。

背景三:药品价格虚高,但制药企业并非受益者。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亏损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27.73%。

二、成因探析

1.行业垄断下,“以药养医”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我国,医疗机构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医疗机构的准公共产品特点要求它主要应由政府来投资与管理。目前,全国90%以上的卫生资源都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偿有三个渠道:财政、医疗服务、药品。财政补助现在不足8%,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实行低价政策,所以药品收入成为医生和医院的主要补贴。在药品收入利益分配格局中,医院非透明收入占据了整个药品价格的50%,其中医院获取的药品差价占30%,从生产企业获得的赞助占5%,医生个人灰色收入占了15%。由于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把药企、医院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

2.药品销售价格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药企业对医院和药店销售药品,采用两种价格体系。一些药品在药店销售更接近出厂价,而销到医院则包含了流通环节、医院加成等多种成本。若以零售价为100%,则生产环节占30%,商业流通环节占20%,医院则要占到50%。其中,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的进价比批发价低15%左右,而批发价大多比市场零售价低10%左右。普通的零售药店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而医院的药品则高达40%~50%。现有药店价格平均降幅大多在45%,依然有10%的利润空间。

由于价格体系中,价格构成比例的失调,使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仍相互采取虚高定价、扩大折扣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促销,导致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不降反升,药品价格形成畸形竞争的怪圈,价格杠杆失灵;在药品批发环节,因进销差率较大诱发过多的商业流通企业从事药品的批发,影响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引发了不正当竞争。药品价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之间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竞争。

3.监管的偏位滋生腐败

由于我国并非所有药品都是政府定价,医药企业拿到了“新药”指标就等于获得了单独定价的权利,自然对新药趋之若鹜。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这给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带来了空间,公共权力异化转化为私人权利,产生大量的“租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生产药品品种上万种,其中90%以上都是仿制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年受理新药注册上市10009种,而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年受理注册新药仅为148种。审批权力之下产生的“关系经济”是“旧药翻新”给药监部门官员的巨额提成,通过权力寻租为药品注册报批,注册新药带给药品生产企业高额利润,形成药品注册审批腐败链。

三、难题思考

1.关于医药机制和体制改革

药品行政降价,一方面导致企业高额负债,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医药负担并未减轻,降价策略只是治标行为,并未触及医药机制和体制的深层矛盾,要想治本,改“医”重于降“药”,核心是改革“以药养医”的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医药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1)建立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立医院高度垄断的局面。医疗行业进入壁垒的诸多因素,如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规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等,关系最大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治理的关键,是在政策上解放思想,放松民营医院的进入管制,适当引进民营资本对部分国有医院进行产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不但能够缓解国有资本不足导致的医疗行业投入不足,而且会加强产权的激励效果。产权激励的作用会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对于降低药品价格是非常有用的。

(2)废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构建“医药分业”的新格局。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逐步将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把价格的作用作为目标,发挥价格与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扩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促进竞争与优化资源配置,消除药品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监审

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企业自主定价三种。政府只管理列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和部分垄断性药品,且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不控制出厂和批发价。政府定价采用社会成本法,定价的核心是以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利润,即成本加成法。零售价=含税出厂价×(1+流通差价率),含税出厂价中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是定价的依据的核心。我国5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为防止药品生产企业虚报生产成本的现象,在药品成本监督管理中,应改变以往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对企业定期上报的成本数据事后审核的办法,加快建立以企业生产信息管理流程为源头的成本监控系统,解决政府和企业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制定出药品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药品定价成本的构成项目,测算医药企业的社会平均费用,明确药品成本的审核标准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凡列入成本监审目录的药品和医疗服务,未经成本监审的,不得制定和调整价格。需要举行价格听证的,必须进行成本监审,成本监审报告应提前印发给听证代表。以此形成对药品成本变动的硬约束。

3.关于药品价格监管体系

(1)实行药品价格管制制度。药品价格管制制度是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相互关联的两个环节,其应从以下两个环节配套着力。一是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二是形成较完备、务实的药品定价管理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应从过去单纯降价的做法,转向综合调整。政府定价的调整,更主要的方式是对药品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单一品种、剂型的简单管理。

(2)建立多维立体的审批监管体制。完善审批过程中权力的配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形成审批人员集体负责制,防止个别人员滥用权力;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违法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实行审评审批检验人员公示制,将药品审评审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3)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一是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药品的供求动态,为政府定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建立物价部门对企业的定期审价制度,为物价部门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专家审议价格制度,建立审议价格专家库,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医疗管制信息咨询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4)借鉴其他国家的药价管制方法。大部分国家没有采用政府定价的方法,而是通过医疗制度对消费控制来影响价格。如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加入了医疗保险,若药品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对药品销售就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的药品价格是市场竞争以及与保险公司谈判的结果,它引进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第三方的组织来对医疗消费进行监督,克服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供求双方的谈判力量得到平衡。所以,要解决药品价格及其监管问题,还要涉及整个药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何超.GMP后遗症:陕西医药企业负债30亿[N].华商报,2007-04-11(第C9版).

[2]易文瑞,吴振先.探析老百姓看病贵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0):32-33.

[3]赵莹华,杨青.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