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术套路演练中的眼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术套路演练中的眼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拳若流星、眼似闪电”,这高超的武艺,与眼疾神速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神,是学武练艺的第一要素。倘若学武不练眼神,那是会失掉气势与威武的。

武术要求手快、眼疾、身灵、步活、精满、神足、气沉、力达、功纯。十分强调他们之间的配合。它们既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而大凡初练武术的人,大多数都较注重拳脚上的练习。而对于眼法的训练乃至运用却不甚重视。因此,不少人在练拳习武时,低头者有,闭目者有、拳打东而眼看西方者更不乏其人。殊不知眼法运用得当,在套路演练时能为之增光添色;在实践中可为己助威长势,甚至能以浩然之气势,威慑敌手。

可见,眼力在学武练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认为对武术套路运动演练中的眼神”问题做一些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眼法特点:

眼神是眼法运用的最高表现,它是无数技艺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头部的转动和眼睛的注视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动则环视,静则注视。”眼法的运动形式,不外乎下列几种:

1.注视―环视―注视

2.注视―环视―环视―注视

3.注视―注视

在训练中,环视和注视的配合是怎样的呢?芽首先,他们肌肉用力大小是不一样的。在环视过程中,眼部肌肉用力是比较小的(相对于注视时肌肉用力的大小),而在定势动作中肌肉是程紧张收缩状态的,用力是比较大的(相对于环视)。从生理学角度上看,眼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一般说成对的眼肌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的关系。但眼肌之间也有相互协同的关系,两眼注视轴总是朝向同一注视点的。环视是注视的基础,注视是环视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在武术运动中它们是不能单独行动的,必须紧密结合武术的攻防动作进行练习,这也是武术固有的特点。

二、眼法的体现:

1、眼法在长拳中不能单独行动。眼法在长拳套路中是不能单独行动的,她一般是“眼随手动”。例:“行步”时眼随手的运动先向后看,等到起手后翻掌时,再看着左(右)方,这样协调配合动作方可潇洒、漂亮。同时脚步的跑动要快,以防笨拙,影响动作的质量。

2、意识是体现眼神的基础因素。眼神是眼法运用的最高表现,是高度精神意识的反应。因此,没有武术意识就不可能有武术眼神的体现。所谓意识表现力首先得以“内外合一”为基础,只有对动作内涵的充分理解和深刻意识,进而升华到意念支配才能把完整、内在意识活动再现于形体动作之中。再现于观察者的视觉范围,所以演练者内在意识如何,决定了其意识表现力的好坏。

3、眼神的应用

技击角度:在少林武术(包括拳术,器械)的实战练习中,眼睛是体察对手的重要关键。通过眼神的注视,进行目测,掌握和控制与对手的距离,判断对手的战略企图和具体战术变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眼睛的观察,获得首要的“情报信息”,并迅速传给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利用战机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功防手段。这一过程,全靠眼睛起首要作用。

表演角度:少林拳法在以攻防为主的表演形式中,眼法的配合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许多初学者往往注重一般招式的程度变化,不知眼法的配合,或配合不协调,即使是瞪大眼睛也会使人感到“空之无物”好像缺少些什么。武术谚语中有“眼无神气,空耗其力”,“拳法之神,眼为先”等比喻,简明精妙地点出了眼神的作用。在拳术的实际演练中,眼神的变化,必须根据拳法的具体攻防内容及不同结构风格和特定神态,来表达不同拳种的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急)疾等动势变化,以显示出不同“动作词汇”的丰富和美感。所以有人称“练一套武术,如同读一首绝妙激昂的诗篇,使人‘回味良久,’”确实是有道理的。

三、如何练习眼神

在少林派传统眼法练习中,包括定势与动势两大功法练习。“定势”是以自然静止的姿势和固定桩功等为主的功法练习。特点是简便易行。定势练习有定穿眼,左右晃眼,上下晃眼等。“动势”以活动性桩功及结合武术基本功基本练习为主,也可紧密地配合套路练习。特点是简易活泼、身形兼练、容易掌握、实用性强。动势练习方法有转势,观天,领眼等。

四、练习眼神的注意事项:

1.练习眼功注意适应环境,这对练功效果很有影响。

2.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功法练习的具体程序、要求进行。

3.功法练习前,领扣要松开,以免影响呼吸,衣服不易穿过多过紧,腰带松紧要适当。

4.练功过程中,眼睛出现酸、麻、胀、牵拉感,这些属于正常练功反应。

5.眼功锻炼期间,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和情绪的安稳。

6.长在强光、逆光、暗室或颜色繁杂环境下工作的运动员,更要时常注意眼睛的保健。

7.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营养,可多吃一些瘦肉、肝、豆制品及水果蔬菜等。

8.肾气不足会影响视功能的健康。因此除练功多运动外,青少年要以“强身固元”为本。

9.眼法练习的时间,可安排在早晨起床后和晚间睡眠前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