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大师生热捧昆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天北大有昆曲,你去看吗?这是北大学生常见的一句时尚问候语。不过问我这话的人不是青年学子,而是靠写字吃饭的女友。这可是苏昆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啊,女友强调道。当然要看,还有什么说的,我本来就是戏迷。
那天,关上电脑我便开始四处张罗戏票。对于我这种常年混迹于首都各个剧场的戏虫儿,本以为弄两张戏票还不是小菜一碟。不料,电话打了N个,也没办成。人家说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那可是2l世纪的文化事件啦!2004年4月底开始在台北首演以来,已经巡回香港、澳门、苏州、杭州、北京、天津、南京、上海,还接连出国,场场爆满。最难得还都是年轻人看,这回是返回北京,大学包场都包不上,你脑子进水,早干吗了?
一听说啥事沾上“文化事件”,我当即有点起疑,生怕掉进文化人自己挖坑儿专折腾自己人的陷阱里。正要打退堂鼓,作曲家女友张卓娅告知,已直接找昆曲名家、本剧的艺术总监汪世喻先生要了戏票。那天演出是在北大百年世纪讲堂,我们赶去时,已是人山人海。等退票的人四处乱窜,果然是够上“文化事件”一级的火爆场面。演出真是令人惊艳叫绝,四百年一场青春绮梦,被白先勇以连台本戏: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结构改编,加之青春朝气的新秀搭档俞玖林、沈丰英领衔主演,实在是美轮美奂!
更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我亲历的这种火爆,剧场里不仅是座无虚席,过道里,窗台上都挤满了年轻大学生。每个片段之后都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休息时乐池前挤满了照相的人,散场时“追星族”恭候在化妆间门口献花。门口的演出碟片,顷刻之间便抢购一空。前厅里,几个年轻人正满头大汗,热情散发“昆曲俱乐部”的宣传品……
这真是一个枯木逢春的春天啊,北京的传统剧场何时有这等场面?记得北方昆曲剧院2001年开始“昆曲走进校园”活动,名家倾巢出动,踏足了北京40多所大中小学校,校园是热浪滚滚,不看则已,一看就爱,追捧的青年人很多,可没想到在社会上遭到冷遇,难逃白发人多于黑发人的尴尬场面。北昆应邀在首都剧场演出,竟然只卖出去14张戏票,一位老艺术家当时就难过地哭了。为每次成功演出,他们要准备几个月,不,她准备了一生。这么精美的艺术品,惨遭冷遇与寂寞,闻之令人心痛,值得深刻反思。昆曲走近校园,走近年轻人的意义,并不是在于挽救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时代生命,它关乎的,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使命啊。传承的任务,不该仅仅是昆曲界、戏剧界,而应当是全社会!
休息时,我随意问了身边几个充满稚气的学生,好看吗?
太好看啦!
喜欢吗?
他们七嘴八舌,都说一下子就迷上了。再问,他们说,大多看演出的同学之前对昆曲的接触机会等于零!连自己城市出身的父母,甚至一生从未看过昆曲,农家子弟自不必说。其中一个算是对昆曲有点了解的男生,仅仅是限于高中课本中对文学的认识上,以前几乎没有上过什么艺术欣赏课。21世纪的中国一般校园都没有关于传统戏曲的师资力量。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传统戏剧和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实在是辜负了文明古国的美誉。人们对于民族艺术精神传承的漠然,青年对民族经典的无知,难道不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的忽视?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的巍峨高峰,其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民国以来,京剧名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引领一时,菊坛高潮迭起。他们虽然是京剧著称,却也娴于昆曲,分别演过《牡丹亭》。多少年来,骚人墨客雅集按曲的不胜枚举,可见《牡丹亭》之艳,它独到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四百年的爱情神话,经典的人性故事,称它是华人世界的古典与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为过。
2001年,昆曲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精美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给古老艺术注入活泼青春的生命,作家白先勇先生真是功不可没。他原本是小说家,小说家能投身于这项事业,需要文化的底蕴,更需要对古典昆曲深厚的学养积淀,还有热爱。热爱,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
那晚看的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第一本,它全本分上、中、下。要连演三场。我和大家一样看得如痴如醉。走出剧场,还在回味之中。北大的校园,沸沸扬扬地热闹着,议论着。我猛然想到,糟糕,第二天的中本,下本,戏票还没有着落。没着落的不光我一个,很多人都在售票门口找人,或者打手机启动社会关系网,张罗着后两晚上怎么进来。可想而知,一票难求,没人能轻易弄到手。偏偏咱瘾头很大,无奈,厚了脸皮再次找剧团总监汪先生。这位汪世喻先生,与张继青老师都可称20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接班人。1982年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年,我曾在江苏看过他们的精彩演出,实在可圈可点。见面之后,汪先生说,他自己手里也没有富余票,只能明天晚上利用“职权”从后门把你们偷偷带进去,至于进去之后有没有座儿,你就别想了。
没座儿,站着我也要看。于是,演后两本,每天晚上的8折戏,两个小时,我硬是和年轻的学生们一道,站着看的。站着享受着,劳累和饥渴早就忘了。这又是我观剧经验中难得、难忘的体验。青春版――白先勇是煞费苦心的,面对21世纪的年轻人,如何尽量保持将昆曲的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同时又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古典剧种,适应当代观众的视觉、美学要求,他选择了一流的创意设计,舞美、灯光、服装、道具来合作,舞台上每个细节无一不是精妙,极尽昆曲之美。那个夜晚,舞台的美艳是何等的令人激动,青春一族的痴迷,狂热,又何等让人欣慰。
走出北大校园,仰望星空,我想,但愿昆曲给予他们的心灵滋养,刻骨铭心,但愿这种热爱不会在他们走出校园后归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