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是不能被打断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是不能被打断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人王小妮这几年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诗人上诗歌课,碰撞出许多关于诗歌的有意思的故事。

特别触动我的故事有两个。

有学生告诉王小妮,他中学时的一位教师很喜欢诗,经常请学生读诗,也给他们讲诗。可能受了电影《死亡诗社》的影响,教师还曾鼓励学生们站到课桌上大声把诗歌朗读出来。他们的教室在三楼,那位教师的家就在四楼,他们经常听到教师和她先生在家里大声读诗。他们一读,学生就在教室里静静地听。

这真是美好的瞬间。教师用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而神圣的回忆:像梦一样美、像青春一样纯洁的诗,静静地流淌在校园里,流淌在孩子们的青葱岁月中,滋养他们日后漫长的人生。经过了诗的哺育,这些孩子在人群中显得很不一样。王小妮说:“这些通了灵气的学生走到了我面前,听课的时候眼睛闪着光,我很感激这些不相识的老师。”她请这位学生把教师的名字和学校写在她的本子上。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教师: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元通中学吕淑英。这位来自苏轼故乡的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为我们接上了诗教的古老传统。

另一个故事则让人心情沉重。同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何超回忆自己初中时的一次经历:学校要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之前学校从未有过这类活动,因此何超非常兴奋,选了叶挺的《囚歌》,连着几天背诵,比赛的前夜还在洗澡的小房子里大声练习。比赛时,由于太紧张,他把“朗诵”说成了“演诵”:“我要为大家演诵的诗歌是《囚歌》。”没想到他的老师立刻喝住了他:“你连朗诵都说错了,别念了,下去吧。”多年后,何超依然不能忘记那声喝斥,在交给王小妮的名为“诗歌记忆”的作业的最后,他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写了一遍《囚歌》,还斜飘着画出一团云朵的框,框里写着:“谢谢老师,重新开启了我对现代诗歌的那份最初的激情,今夜我开始读诗,以我自己的方式,以最原始的萌动。”王小妮感叹说:“过去我从没想到,一个孩子受伤,伤口是这样深和难以愈合。”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她请何超上台为大家朗诵《囚歌》,实现了他关于诗歌的最初的梦。

读这个故事时,我悚然心惊。我是否也曾因为学生一个无心的小小失误,便这样粗暴地打断他?更可怕的是,我无意中打断了他们,而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未曾作任何补救。那伤口和阴影就永远地留在了他们心上,一个热爱诗歌的孩子,可能就因此远离甚至厌弃了诗歌,对原本就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歌般的激情与美失去兴趣与信心。何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王小妮,王小妮用诗一样柔软美好的方式,治愈了他的伤口,为他接续上了对诗歌的原初的热情。只是,像何超这样幸运的,能有几个?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栋生老师讲过另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故事,听过的教师都不会忘记。他有一个学生参加学校某项大型活动的选拔,考核的内容是朗诵一首诗。这位学生选了普希金的《致大海》,考核的教师可能因为对之前的朗诵都不满意,才听他激情澎湃地读了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就兴奋地打断了他:“不用读了,就是你了!”出人意料的是,他非常不快:“老师,我不在意能不能选上,请您让我把诗读完。”

诗,是不能被打断的;诗,与功利性的目的无关。吕淑英老师如果一心想着考试成绩,就会让学生们用读诗的时间做诗歌鉴赏的模拟题。润物无声,非功利的热爱,才会被孩子们接受和铭记,代代传承。成为王小妮很难,成为吕淑英则没有那么难。做一个诗人很难,做一个不打断学生诗情的教师则很容易,多一些对诗歌的爱、多一些倾听的耐心即可。在刻板功利的教育环境里,让我们为诗歌、为美和灵性留出一些空间——如王小妮所说,珍爱诗,就是珍爱理想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