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议论文教学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二者也具有不可分割性。本文以苏洵《六国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试图在教学设计及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沟通阅读与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可以转换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程序,及具体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的手法及形式。这将有利于开放式课堂的建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它类型的文章的阅读与写作产生借鉴意义。

关键词:议论文 阅读 六国论 写作

议论文教学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它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自我意识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议论文教学与写作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中学生自身的心理条件及思维能力的限制又使他们在论述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立论牵强,论据不具备说服力,论述过程逻辑不能自洽,结论仓促等问题。顺畅及文采斐然的语言表达固然会对文章添彩,但在基本的论述受阻,言之不能成理的情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论述无疑是首要任务。但现有的研究都没有关注“沟通议论文教学与写作”这一领域,而只局限于两个分开的版块,即阅读与写作。他们要么是主张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以积累语文素养以厚积薄发,要么则是主张进行高强度的写作训练,以获得较强的写作能力。本文试图在占中学语文课比重较大的阅读课中,尤其是议论文阅读课中引入写作教学,以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六国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作者对问题的论述,试图在以往单纯的议论文阅读与议论文写作中找到连接点,进而探寻一种新的议论文教学与写作方式,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及引导学生进行顺畅的议论文写作。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以“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概括了文章创作的不二法门,即丰富的知识积累、深入的思考、广博的研阅、对事物的寻根究底。写作不是一件可速成的事,但在前人的基础上研习写作,一步步深入思考却是一件在教学中可操作的事情。中学语文教材广博而典范的选文是学生练习阅读、理解并学会写作的最好资源,而其中丰富的、积累古人智慧的文言论说文篇章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启示。本文从论说通透、文气酣畅的《六国论》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深刻的论述,让其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苏洵《六国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明确地为宋朝当权者指出了如继续以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那么将会重蹈六国覆辙,国破身亡。这一论述过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但仔细寻来,却又有踪可循。

文章论的虽是“六国古事”,着眼的却是“今之危局”,只有把六国破灭的故事条分缕析,寻根究底,找到真正原因之所在,才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篇立论,简洁有力,直指六国破灭之根源。紧接着作者着眼“赂秦”一词,分析由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秦国除了战争手段之外,从其他诸侯手中得到贿赂的许多城池,一步步在扩展。诸侯的土地因战败和贿赂秦国而一步步缩小,其中战败失去的土地与贿赂秦国的土地比起来,要少得多。诸侯国为求得眼前的安宁,以地侍秦,在土地有限而秦国欲望无限的前提下,“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作者的论述并没有在此时停止,笔锋一转,展开论述了立论时对异己观点的反驳,即“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和直接以土地贿赂秦国的诸侯国比起来,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联合反抗强大的秦国,或依附秦国,或被秦国分化。在秦国国力日益强大,自我势力孤危之时,灭亡是必然之事。苏洵指出燕、赵自我的独立反抗延缓了被灭亡的进程,且考虑到了强大的历史前进之势,使论述客观详实。

历史不可假设,也不可能重来,但历史上许多的现象却惊人的相似,这就为以古鉴今提供了可能。正面论述贿赂秦国的严重后果之后,苏洵从反面指出了历史教训,即如果六国放弃贿赂秦国,而并力西向对抗秦国会出现的历史转机。先从稍具独立性的齐、燕、赵入手,认为“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接着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劝解为国者,提醒不要被“积威之所劫”,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为天下笑。文章立论铿锵,论证严密,步步为营,一气呵成,文势也随之铺排而来,磅礴大气,增强了说服力。

(二)

如苏洵般深厚的学养驾驭文字固然游刃有余,且文章能洞见不俗,但此并非朝夕速成之事,只能是从点滴积累开始,天长日久,方能滴水穿石。但这样庞大且漫长的工程,会让很多初习文者望而止步,如何在这样混沌的学习中找到一条途径,让学习者有路可走,有法可循,是专业的写作教师,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纵观苏洵的《六国论》,分析其严密的论述,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且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模仿这一论证或表述方式。模仿并非是目的,只是通向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模仿是为了创造,固无需排斥。以下则是我们可从《六国论》一文中借鉴的经验:

1.教学设计注重沟通阅读与写作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多以课文精读为主,注重文章整体意义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关注特殊字、词、句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用法及特殊意义;写作课或根据特殊的课题设置,或分专题,诸如记叙、议论、说明等集中进行训练。阅读课与写作课分离,各自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在一短时间内固然有效,但长期下来会让学生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语文课中课文的学习与写作是分离的。语文课本中选文都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典范文章,在内容上、情感上、形式上、语言上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如语文课上阅读与写作的长期分离,则会闲置这些资源。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以广博的阅读来滋养写作,可却忽视近在眼前的经典;另一方面,我们在写作课上教授给学生所谓的作文秘籍,诸如虎头、猪肚、豹尾之类,学生在这些浓缩写作技巧的词汇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们可尝试在教学设计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语文课本的经典文章中寻找可供写作或可以教授给学生的写作技巧。以苏洵《六国论》为例,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可发现该篇文章中存有沟通阅读与写作的可能性,苏洵对六国问题的论述清晰透彻且有迹可寻,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认真寻找这一痕迹并引导学生跟寻作者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则会给他们展示一篇出色的议论文该如何成形的例子。文中苏洵开篇名义,一语定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正反论证了贿赂秦国与不贿赂秦国可能出现的结果,在这两方面的论述中又做了细分,严密了论证。而这两方面中又由一个连接点进行总结,即“用兵”。不“用兵”而贿赂秦国,国破身亡;六国合力“用兵”,并力西向,胜负难论。以“用兵”来归结,而“用兵”又连接了古今。古不“用兵”,割地求寝,战败而亡;而今故景重现,如又以割地求和代替“用兵”征伐,结果可想而知。这一论述过程简洁明了,可辨可寻,即以立论开题,正反论证,又分而论述之,以古鉴今。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论述的严密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2.教学中寻找可转换为学生可操作的程序。

作文历来讲究厚积薄发,没有水面下厚重的冰层,就不会有出露水面上的冰山。但似乎一直以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过于强调博闻强记,即“写什么”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所闻与说记东西的“转换程序”,即“如何写”的能力的积累。也许有人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学识的酝酿到一定程度,开口或提笔而出的都是绝美的东西,遑论单纯的形式。这样的说法过于的武断,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勃似的天才,提笔便是千古绝唱。中国古代自孔子的“文质”论开始,到清代桐城古文的“义”、“法”,再到近代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理论,都不乏对形式的关注;外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尤其自俄国形式主义一派开始,文学的形式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学表达的框架或手段,而是真正积淀文学性的东西。欧美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更是从女性作家对小说与诗歌形式的选择来剖析长期被人忽略和歧视的女性创作。故“形式”,“如何写”的问题并非屈于“内容”,“写什么”的问题,需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作者“写什么”,也要关注“如何写”。要在无形的文章教学中,找出一把有形的梯子,让学生一步步顺着这把梯子爬上“作文之山”。

在以上对苏洵《六国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了苏洵如何论述了当权者需用兵征伐才能化解危局的问题。认真分析他这一论述,我们可以转化为教学的则是:(1)议论要联系现实。苏洵的《六国论》不是就古论古,而是就古论今才有意义。现实性永远是议论文的生命力之所在,议论文是为了让别人或大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见解或主张的论述文,如不让人有切身体验或亲身经历,就不足以让人信服。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有感而发,能让学生集中论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有感”而带来情感蕴育的顺畅文气;(2)论述方式的找寻与理解。在《六国论》的论述分析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作者的论述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论述方式。《六国论》开篇边“破”边“立”。“破”则为批判,“非兵不利,战不善”,而后“立”,“弊在赂秦”,提出了自我的主张。接着为了论证这一主张,苏洵从两方面论述,正面贿赂秦国及诸侯不联合的严重后果,而后假设如诸侯联合而不贿赂秦国可能出现的历史转机,而后以史鉴今结尾。这过程中,什么是“边破边立”,什么是“正反论述”,什么是“分而述之”以及如何一步步深入分析,如何一步步严密自我的论述等技巧就可以演示及解释。

3.以学促写,在模仿中走向独立作文。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寻到可供学习与借鉴的作文手法之后,接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些手法的练习与运用,即从书面手法转向了具体的可操作。教师可根据从文中总结出的写作或论述手法,再根据作者思维的运行过程,在课堂之上提供相关的论题,进行口头作文或即兴的论述,如:“人生需要挫折”,“合作带来转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等待创造奇迹”,“幸福是在当下”,“距离产生美”,“失败也有魅力”等等,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作文,或者课后整理,使用在以上的论述方式,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并真正学会如何展开论述,一步步从无病,强行立论,堆砌论据,言之无物,文瘪意穷等写作困境中走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写。

(三)

以上所论,仅只是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中的点滴而已。在中学语文课中可尝试沟通议论文的阅读及写作,推而广之,也应该尝试在对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引入这一思路,在各类文体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发现可提供给学生的写作程序,通过相应的过程的认识、理解、操作及积累,真正使写作的各类准则与经验在学生身上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学以致用,让写作不再是一件无力又无可奈何之事。

对各类写作手法或文章形式的认识、理解、或积累,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也并非是一个学习之后立马投入就必定见成效的过程。授之以渔,虽是为鱼,但羡鱼之情,织网之乐,撒网之心,捕鱼之谋,得鱼之喜,整一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又岂是单独的鱼可取代。同理可论,学生在写作技艺习得的这一过程中,学会写作绝非是单纯而直接的目的。这一过程中对各类思维方式的认知及理解能开发思维,对各类文类形式的认识及运用能帮助其了解相关的审美及文化内涵,在对各类写作手法的运用中也能体会到思维顺畅而带来的欢快及,而这些东西又会慢慢积淀于他们对各类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日后独特的个人写作风格。学习需法度,写作也一样。庖丁解牛虽然能如神人般游刃有余,羡煞众人,但如无解牛之技,如何乐享自由无羁之境界。故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技艺是语文教学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与科研中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邹英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方法[J].中小学电教,2010(12).

[2]黄翔东,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思考[J]. 中学语文,2009(30).

[3]陈武,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效率刍议[J].新课程,2009(11).

[4]康志强,中学作文议论文训练八法[J].语文学刊,2010(20).

[5]黄玮,高中作文层进式训练及评改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

代金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及语文教育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