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克服学生“唱读” 培养学生语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服学生“唱读” 培养学生语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我以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读好难读之词句,断好句和一些读长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提倡分角色朗读和速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唱读;改变;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现在的小学生,朗读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唱读”。对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不管一句话的长短,总是以词为单位,一词一顿,句末一字,不管是轻声还是第四声,一律拖得老长,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根本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这就失去了语文的语言美,更不要说身临其境地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了。数年来,我潜心研究,消灭“唱读”现象,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语感。

一、指导学生读好难读之词句,断好句和一些读长句的方法

1、指导学生按词朗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地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在朗读前可指导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中,我们从词语教学入手,严格训练学生读好词语,词组,不顿读,要连读,反复示范,形成节奏。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步过渡到目及词和词组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2、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每当接触新课文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其中包括读准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低年级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初次接触新课文,往往会“唱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不准时就在心里默读,知道明确了哪里应连读,哪里可停顿为止,再放声朗读。这样,学生一张口就形成语流。对于较易读错的多音字、初见面的新词、意思复杂的长句还有小小的标点所表示的不同长短的停顿等等,不妨把它们单独提出,反复训练,再放回到句子中,与其它部分整合起来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个“救助车夫”的片断。这个片断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那种关爱。在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的时候,要让学生去联想看见的是什么,然后再试着把看见的内容读出来。

有了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学生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三、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

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倡分角色朗读和速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一个班级中,总有优、良、中、差的各类学生,因此集体朗读极易形成不正常的“和谐”的慢拍状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部分优生也因压不过大多数学生的声浪,久而久之被“同化”而随大家唱读。因此宜多进行个别朗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生个别朗读时,还应逐步提倡速读,即加快朗读速度。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而且也就自然抑制了唱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是分角色朗读,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就会有效地避免唱读,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角导,注重体验。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读也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学生就不会唱读,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唱读。

五、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

树立榜样,多表扬不唱读、读得好的学生。有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本来规定最多的三颗星,但是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是有唱读的现象,我想矫正,就给一位读得最好的学生四颗星,亮分时,激起全场一片“哇”声,产生了轰动效应。后来好多同学都跟她学朗读,课堂上我们教师也经常要她带读,在他的带动下,班中读得好的同学越来越多,再没有唱读的了。可见教师的导向、褒扬是很重要的,恰当了能改变整个班级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老师》这篇文章中说:“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篇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的自然,只成为发声部位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叶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分析切中要害。所以我要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克服“唱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