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元代“农商并重”政策及其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元代“农商并重”政策及其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一直占支配地位,而元朝却敢于破除传统,实行农商并重政策。主要体现在恢复和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商业。这一政策促进了元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以后乃至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元代;农商并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26-02

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思想和政策长期占支配地位,而重农抑商却是历代封建王朝长期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元朝尽管是少数民族政权,却大胆冲击传统,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农商并重政策,产生了明显而又积极的成效。有关元代经济的研究已较广泛深入,但多注重某一方面。本文拟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农、商两方面浅析元代经济概况,以探索元代“农商并重”政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一、恢复和发展农业

元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1.设立专职农业管理机构。先后设立劝农官、司农司等官职,“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 (《元史·食货志一·农桑》卷93) 。还颁行农桑制度,作为督率农业生产的依据。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并把其作为官员政绩好坏的标志,实行赏罚。

2.颁布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命令。(1)保护农田,限制抑良为奴。如“申扰农之禁,力田者有赏,游惰者有罚” (《元史·食货志一·农桑》卷93)。大规模整顿户籍,将被非法占为奴隶的人按籍追出,编籍为民。(2)招集逃亡,鼓励开荒。如“募民能耕江南旷土及公田者,免其差役三年,其输租免三分之一” (《元史·世祖十二》卷15);(3)编农书,颁行全国。“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 (《元史·食货志一·农桑》卷93)。(4)减免租税。如“凡故宋繁冗科差、圣节上供、经总制钱等百有余件,悉除免之” (《元史·世祖六》卷9)。

3.实行军民屯田。“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元史·兵志三·屯田》卷100)。

4.兴修水利。“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史·河渠一》卷64)。

5.设立粮仓、常平仓。还大力推广棉花、桑枣等作物生产,“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元史·食货志一·农桑》卷93),置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元史·世祖十二》卷15)。

二、大力发展商业

元朝多措并举发展商业。

1.交通运输业。(1)海运。开辟海运航线,形成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的运输格局。自刘家港开洋,“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元史·食货志一·海运》卷93)。海运比陆运和内河航运节省,“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大学衍义补》)。海运刺激着沿海造船业发展,造船技术也有提高。(2)内河航运。先后开通济州河等三条运河,贯通南北大运河,实现河、海联运,对沟通南北经济,繁荣大都商业,有很大作用。

2.交通制度。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的广泛建立,增进了各地水陆交通。 “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史·兵志四》卷101)。建立了完善的驿站系统,有利于把东西交通的疆界扫除,把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削平,东西方交往开始频繁,距离缩短,中国火药、驿站制度等输出到西方,西方药品、织造品等也输入中国。当然,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海路贸易。

3.商品交换和流通。元朝币制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是年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中统钞。中统钞为惟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后虽几次变更钞法,但终元之世,只有中统钞、至元钞作为纸币,并行流通(《元史·食货志一·钞法》卷93)。元朝纸币制度较为成熟和完善,详细规定了纸币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

4.贸易政策。重视商业,对商业管控较松。(1)“重利诱商贾”,对商人采取轻税政策,商税一再减免,“至元七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始定上都税课六十分取一;旧城市肆院务迁入都城者,四十分取一。”甚至“置而不税” (《元史·食货志二·商税》卷94)。(2)开放贸易,积极招徕。立市舶司“每岁招集舶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元史·食货志二·市舶》卷94)“(至治)三年,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食货志二·市舶》卷94)。(3)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及其家小,甚至给予“除免杂役”的优待(《元典章·户部八》卷22《课程、市舶、市舶则法二十二条》)。 (4)视海外贸易为“军国之所资”(《元史·贾昔剌传》卷169)。设市舶司,“专运番夷贡物及商贩奇货”(《元史·世祖纪一二》卷15),市舶所入黄金占元前期“岁入之数”的六分之一强,到泰定帝时,舶税收入为全国包银岁额11万锭的数倍[1](《元史》卷175)。

农商并举政策使农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农业。(1)人口增加。据统计,元初全国有5 000多万口,1293年高达7 000多万口。(2)农作物产量提高。如江浙行省年产粮4 494 783万石,占元代岁入粮数的三分之一强(《元史·食货志一·税粮》卷93),是当时农产量最高的地区。(3)新作物推广。当时大半个中国已普遍种植棉花。(4)畜牧业兴盛。“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元史·兵志三·马政》卷100),羊马皮毛等大宗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2.商业。交通运输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兴盛。如陆路交通干线上的北方重要城市,集中着大批汉人和西域商人,西南大城市则将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也纳入了全国商业网。沿海城市有许多外国商人侨居,元朝商民也有不少侨居在南海诸国。中国商业据点也设置到东南亚等地。元代海外贸易东至日本,西达非洲海岸,十分活跃[2]。商业发展使商税逐年大幅增长。从1270—1288年不到20年,国内商税增长了10倍(《元史·食货志二·商税》卷94)。进口品主为原料,出口品主是手工业制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中的先进地位。

当然,元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繁荣并非商品生产发达所致,并带有一定畸形。流通商品较多的是奢侈品,商品流通也常带物物交换性。虽然有海外贸易,但以贩运奢侈品为主,且大多为官府所控制,对外贸易难发展,社会意义有限。发展商业主要是为统治者奢侈生活需要服务。但元代统治者能以巨大的胆略和勇气,冲破历史禁锢,实行农商并重,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87.

[2] 马可波罗游记[M].陈开俊,戴树英,等,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