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2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简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2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简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果名称】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成果完成人】王恩哥、方新贵、张新祥、

王海欣、祝诣博

【成果简介】一是开展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2002 年开始,在大多数院系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在1年~2年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培养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开展基础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开办辅修和双学位等举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与选择空间。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建设了主干基础课、学科大类平台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形成了学校的主干基础系列课程;通过小班教学模式的研讨性课程、低年级讨论班、本科生读书班、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与讲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坚持让优秀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引导和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中。三是加强统筹,打造实验与实践育人平台,学校教务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国际合作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在第一、二课堂结合全方位育人、开展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成果主要创新点】贯彻“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针,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空间;通过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确保一支教书育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成果名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成果完成人】姚期智、王跃宣、段远源

【成果简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于2006年3月开班,目标在于为中国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具有灵活开放、保有好奇心的个性,具有充沛精力、丰富创造力和敏锐洞察力的国际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姚班历经7年9届办学,培养了282名优秀在校和本科毕业生,建立起一套“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并在培养方式改革中屡有创新。姚班在本科生的4年培养周期中,前两年采取“通才教育”,后两年采取“专才教育”,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同时,注重因材施教、深耕精耕,施行首席教授、项目主任责任制和1+1导师制,推行预研培养计划,动态调整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灵活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姚班学生整体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表现突出,在本科阶段的学术成果、荣誉竞赛成果及创新科研成果更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成果主要创新点】突破传统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框架,建成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科研实践相平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统一;建立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统一;建成多层面、全覆盖的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国际合作培养手段,实现国内教育和国际培养相统一;通过营造浓厚的国际化学术氛围和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实现领跑国际和拔尖创新相统一;建立有效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实现理论知识和价值体现相统一。

【成果名称】创办国际小学期,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成果完成人】陈雨露、杨慧林、洪大用、

郭洪林、 唐 忠

【成果简介】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学期制度,将原春季学期、秋季学期两学期各缩短一周,同时于每年7月份增设为期4周的国际小学期。国际小学期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聘请优秀师资,开设学科通识与学科前沿、中国研究、中国文化普及、语言培训等四大系列课程,使用全英文授课。国际小学期面向本校本、硕、博学生,同时招收国际交流学生同堂上课。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举办4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总量大幅增加,2012年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的海外一流大学名师达101人,本校优秀教师33人,全英文课程数量达124门。学生受益面广,2012年有3,193名本校学生参加,国际学生为317人。学生学习满意度高,收获大。

【成果主要创新点】提出“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办学理念,让学生直接感受国际化育人氛围,享受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有计划地推出本校一些优势特色课程及组织各种活动,扩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以全体学生受益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家、跨文化”学习交流;坚持校院两级办学,营造整体性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初步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新路径。

【成果名称】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成果完成人】钟秉林、赵欣如、郑国民、

李艳玲、梁家峰

【成果简介】自2007年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优质资源建设等手段,确保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的免费师范生到中西部任教。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统筹、规划、协调全校教师教育工作,为师范生培养搭建了体制保障平台;建设大批优质课程、教材以及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让学生在百年师大的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为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基础。

【成果主要创新点】该成果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构建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培养方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以反思和研究为特征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探索建立了与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赢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创造条件,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并将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引导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成果名称】全面提升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的十年改革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成果完成人】郑志明、冯文全、陈 强、

赵婷婷、马齐爽

【成果简介】近十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的改革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成果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师资、环境、硬件和创新优势充分融入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教学模式等改革中,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将诸多优势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的关键问题;尊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实验实践、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素质教育,在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自由创新氛围等方面有效解决了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关键问题;强调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成功探索了理科、工科、文科和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并辐射到校内外,有效地解决了持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问题。

【成果主要创新点】抓住了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三个关键要素——顶层设计、少而精以及通识性,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系统构建了两轮式的实验实践及创新体系,分别以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和科研实验实践平台为中心,将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总结提炼了“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改革重点,抓住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

【成果名称】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 培养行业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

【成果完成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成果完成人】宁 滨、房海蓉、张有根、

张鸿儒、戴胜华

【成果简介】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研究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2+2”理科实验班、“3+1+2”轨道交通特色实验班、“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班、优势学科本硕博连读班等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践、进教材和进毕业设计”,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企业”的“四进”科研训练方法;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名师团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通过本项目重点解决了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途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问题,优势学科对人才培养的支撑问题,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及促进问题。

【成果主要创新点】实现优势学科引领、科研平台支撑、校企协同培养,开展研究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培养,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和途径,形成了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系列管理文件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科研训练方法,营造了优秀学生潜心研究、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成果名称】强力整合临床学科,强化教育教学质

量,打造医学优秀人才培养基础

【成果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成果完成人】吕兆丰、王晓民、雷丽萍、

赵 玮、李爱军

【成果简介】自2003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以临床二级或三级学科为基础,共建立了35个临床专科学院和学系,完善了学科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临床学科整合、建设与发展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学校实现了所属临床学科的深度整合,临床实力全面跃升,临床课程快速发展,临床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建立了基础与临床学科结合的有效途径,为转化医学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在丰富临床资源的基础上,从体制创新学科建设框架,从机制奠定持续发展内核,是成果的重要内容。成果形成解决了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临床学科建设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已经产生了震动性的社会辐射作用:一是主要模式已为众多兄弟医学院校所接受并实行,二是学校所属北京远郊医院的学科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成果主要创新点】建设模式实现了体制创新,突破了附属教学医院行政划分的学科整合建设体制;运行模式实现了机制创新,突破了行政管理权力的学术民主、学术引领和学术竞争的学术运行发展机制;作用模式实现了贡献创新,建立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发展模式。

【成果名称】“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成果完成人】王晓纯、罗学科、张常年、

王 侃、李冱岸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北方工业大学集全校之力、历经11年实践成功的标志性教改成果。学校秉承因材施教的宗旨,主张“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凝练出“分层、分流、分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为社会培养中坚型人才的教育平台。该模式具体目标为:通过4年的大学学习,使约20%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约40%的学生成长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约40%的学生成长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打造出针对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教学课程体系;针对工科专业的专业课分流教学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分模块教学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三部分相结合,建立了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成果主要创新点】改变了单一目标的培养理念,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确立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新观念;改变了单一规范的培养模式,确立了“分层、分流、分模块”的新模式,该模式既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又在实践环节上具有可操作性;改变了单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保证质量、分解目标、因材施教的评价思路,确立了分层规范、分流考核、分类评价的新评价体系。

(本文资料由北京市教委高教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