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意中,听古宅子讲新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意中,听古宅子讲新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就听好几位朋友说,在宝山罗店有座千亩大园,园子里种满了各种名木,更有看头的是十几幢从安徽、江西、浙江“移植”来的原汁原味的古宅。但园子目前只对主人的朋友们开放,一般人没有预约无法进园一探究竟。

机缘巧合,我的一位老友不久前邀我去他履新的宝山一游,安排的居然正是此地。那日,我才知此园名唤卫斯嘉闻道园。

园中古宅,远观近赏

开车下了南北高架道,大型集卡车忙碌地在身边穿梭,尘土飞扬,不免有些气躁。开到潘泾路上,绿化带明显多了起来,远远地,看到串串小圆灯笼挂成一排,再近些,闻道园那青石砌成的门墙颇有几分古意,一进大门,眼前豁然阴凉,无边的绿色如海浪般裹挟住我们,不由人温柔就范。

既然古宅令此园蜚声,那么就从古建筑一路看去吧。主人敦厚,遵从客意,一边缓步引领我们,一边讲述收藏园中这座座古宅的经历种种。

卫斯嘉闻道园主人王卫,一口一声地自称农民。游历完整个园子,我幡然:如果你真当他是农民,你就“农民”了。

从小在安徽长大,我对白墙黑瓦工于雕刻的徽式古宅并不陌生,也没有外人初见其时容易慨生的惊艳。但当我一一看过闻道园里典藏的徽宅时,还是为主人的精心匠心细心所折。

7年前,带着种树为其积累的第一桶金,王卫在上海宝山区罗店镇开始打造一片1200亩的“文化生态休闲园林”。他说,这辈子与树木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缘分。还是因为缘分的牵引,不久后,他对木雕精美尘封着历史的徽式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了,便不由得想亲近,想随时随地能看得见摸得着,于是他开始一座一座地将当地允许迁移的古建筑“搬”来上海。

这过程其乐无穷,这过程苦不堪言。

一旦“线人”来报,王卫便撂下手头活,开着大吉普颠簸“下乡”了。越好的古宅,藏得越偏远。常常,“深”在根本没有水泥地的村落。王卫和老乡们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村子里:看外观、瞧细部、究渊源、侃价格、谋运输……

因为喜欢,所以研究;因为研究,所以痴迷。如今,碰到“懂”的客人,王卫如遇知音,滔滔不绝。纵观他的收藏,不难看出他对古建筑文化的一路认知。起初,他或许是惑于其外墙的华美,内部细雕的精致;后来,可能是因为屋内悬着的楠木冬瓜梁的价值“难得”;再后来,他在宅子里读出了民国时期西风渐进对传统建筑元素影响之微妙;最终打动他的,则是收来的宅子那祖上的祖上,一个个渊源深厚的家族故事。道着他的古宅子,王卫的眼睛里真的会透出亮光来,整张脸也跟着很有光泽。

碧湖水榭之中,王卫从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整幢“搬”来的徽派建筑错落其间,微波荡漾的湖水上,货真价实清朝咸丰九年的永济桥顾盼生姿。站在湖边远眺,古宅的风骨如同水墨画般,“精气神儿”全潜伏在散淡里。

来的客人有些对古宅不甚了解,经过主人的指点才会知道哪座是明代的宅子,哪座是清代的。更多的,如我,被宅子的精美雕刻已整得五迷三道。常常一个斗拱的细部雕工,便会令我凝神驻足,久久。

印象中最深的是走进一座正在被包装成精品酒店的老宅:跨进大门,硕大的冬瓜梁纵横架设,浑实圆柱如待卫林立。楼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齐的栏板,雕花缀朵,富丽繁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蝙蝠、鹿、鱼、鹤、龟、麒麟、荷花、牡丹、如意、琴、松、竹、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植物花卉及器物,缀点于梁柱、斗拱、雀替、叉手之中,荟萃一堂。在一处粗壮牛角上,半合半开的画岫中,连翠竹图上的竹叶都镂刻得凹凸有致,历历清晰,令人叹为观止。

徽派建筑有三绝:砖雕、木雕与石雕。评判一幢宅子的价值,得观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文化内涵之深”,入得闻道园,几十幢古宅子的成色,便由得看官们自己去判断去欣赏了。

牌坊奇石,更添几缕传奇

除了古宅,闻道园里还有不少可说道的看点。

入园处的一座古牌坊便很“弹眼落睛”。门楣中刻着“贞寿之门”,上有“圣旨”两字,经主人点拨,才知是清道光六年皇帝赐封的牌坊。像这样重量级的牌坊,闻道园收藏了三座。

中国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从一座牌坊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在当地的分量。

细看闻道园牌坊下的小径,也颇有味道。那是用上百块从偏远乡村里收来的石头磨盘串成的一条小路。有一次,王卫的一位法国朋友走在这条磨盘小道上,听说有的磨盘年龄已经“上百岁”了,连连对他摇头:“太奢侈了,在我们法国,这样的东西是可以进博物馆的。”王卫笑着对朋友说:“按照你的说法,我这园子里能进博物馆的东西太多了。”

100多块宋朝时期的巴蜀古石刻,静静地陈列在园内一所精致简洁的大屋内。据说,同年代的石刻,连大名鼎鼎的俄国冬宫也只收藏了屈指可数的几块。

仗剑扬眉的将军、肩并肩手挽手、一脸英武的“哥俩好”,掩门浅笑的娇羞丫鬟……从这些静默的石刻里,我们读到了远去年代中那些鲜活的表情,微妙心绪,悄然而至。

同样使人感受到时间威力的,是王卫耗费多年心血收藏来的600多方奇石。其中四方石头被评为“迎世博”精品石,不久后将送入世博园区展示。

在园中的奇石馆里,编号0458的“葡萄玛瑙”,石型活脱如硕果满枝的串串葡萄,大小落珠,温润可鉴,最胜处,是从石头里散发出的“天然去雕琢”的神韵;而从另一方 “黄河呐喊”的极品石那黄灿灿的纹理中,我们亦完全可以感觉到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老宅“生香”,

“当下”激活“过去 ”

毋庸讳言,在王卫因为个人喜爱悉心收藏古宅之初,曾背负质疑的目光:

――整幢搬迁,到底是保护还是毁坏古建筑?

――这种“异地保护”,是不是一种对原地人文风景的掠夺?

王卫不辩解。他相信亲眼看到的事实。

一些散见于民间、尚未列入政府文物保护之列的“准文物建筑”,一大批准文物“老宅”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有的老房子,时隔一年他再去看时,已经只剩一大堆烂木头了。“眼睁睁看到不少古宅被用作猪圈、养蚕场、茅草棚,真让人心痛!”

王卫在安徽山区曾看过一个宅子,连“拆”的条件都不具备。他提出无偿支援房东3万元,现场用泥瓦、木料进行加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不料,却遭到了房东的拒绝:我们要住新房子,哪怕小点。

经过了解后才知,这些百年老宅建造时是依据当时的生活方式设计,现在里面依然没有配套的卫生设施,没有做过墙面排暗线的基础工程,房间的格局也很狭隘,一间卧室放下一张床后就什么都摆不下了,房间还不透光……的确已经不符合当下人的生活需求。

经过深入探访,他得知在农村修复一幢稍有规模的古宅,费用平均在15万元左右,而凭当地人的年收入根本无力修缮。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古宅子或受潮腐烂,或坍塌废弃。不少精美的木雕也许会被住在里面的居民随手当“烂木头”扔了,相当可惜。

那么,将费尽周折小心拆卸后重新拼装起来的老宅子运来上海后,又怎样呵护呢。是异地继续“壁上观”,还是卖个门票来参观?这似乎都不是最佳方案。

王卫请来几位高校的教授做参谋,一席茶令他找到了方向:在西方国家,即便历史再悠久的老宅子,经修缮后始终有人居住其内。保护老宅子,“有人住”是最符合房子使用居住原意的方法。

老房子要人住,才有生机;否则便是生冷的,苍白的。

于是,有了闻道园中,体现 “过去”与“当下”完美融合的清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第”老宅。

“进士第”老宅,无疑是处令古宅活色生香的成功试验田。

“进士第”完全保留了古宅中最有价值的木结构,同时大胆打破了宅子内原有的狭小格局,用先进的钢结构重新构筑房屋轩敞的“外衣”,而精致的木结构则如同一件漂亮的肚兜,“旧”得可爱。

原来,既保留原有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居住,这才是保护老宅子的新生命所在。

走进两层楼的“进士第”,浓浓的中式氛围令人赏心悦目。正厅立柱上,镂空木雕的狮子戏球活灵活现,轩敞的空间里,你可以去改造过的木质吧台前要杯洋酒,也可以三两知己坐在圆桌前叫上几道园里私家厨房出品的地道农家菜小酌,或者干脆就沏上壶酽酽的茶,望着落地玻璃窗外湖上悠然自得的白鹅、鸭子发发呆……怎样,都是惬意浮生。

8000多棵大树,葡萄园、柿子园、枣园,蔬菜棚……闻道园的自然生态堪称一流,这衬着古宅亦十分“原生态”。对于还在陆续修整中的那些古宅,王卫当下的心态反倒轻松:曾经拥有,便是永恒。对一些体量较小的宅子,他的设想是引荐给一些大公司做其私人会客厅;对于两层楼的古建筑,他的设计方向是打造成精品酒店,在世博会期间,让更多的“老外”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还是那句话,老宅只有“生动”起来,才有绵延的光华。

王卫现在还在从事他的植树主业,还是一位职业商人。在他布置得很中式的办公室里,一幅对联令我念叨至今: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为人要有一点素心。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有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