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几种走转功夫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几种走转功夫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武术门派林立、功法众多,在异彩纷呈的武术世界里,有几种功夫在练功形式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都是以走圈旋转为主要的练习方法。内家八卦掌、道家功夫转天尊、道家八仙庆寿功、自然门内圈手、武当松溪派的四平八法功等,虽然它们的传承不同、手法上变化各异,但从其习练的步法、功理和功法源起上看,总体上还是较为一致的。下面就我所习练和知道的上述功法给广大武术爱好者作一简要的介绍和比较。

首先,我们看看被称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八卦掌,其开派宗师是清末直隶文安县朱家坞的董海川先生。八卦掌就是以独特的绕圈走圆功夫而闻名天下的。在练法上,据说原传的八卦掌是没有固定套路的,它的习练以单势为主,由于其在练法上脚下走转如推磨,故又被称为“磨门”或“转掌”,而单、双换掌是其典型的基本技法,因此历来深为各家传人所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势、八母掌、游身八卦连环掌、龙形八卦掌等套路以及六十四路掌法。黄柏年先生在其《龙形八卦掌》第五节中说:“盖欲使龙形掌之速成,自不必将前八掌完全练习,较费时间,就单换掌一势习熟,其变化之理油然而生。且龙形之三十二掌内,包罗姿势甚多,故先用单换掌之图,以表示简单易于领悟。”虽然各家掌势不尽相同,但其八卦转掌大多也是从单换掌练习入手的。它的练法是:先立正自然站立,双臂放松,之后双腿屈蹲,双手向腹前合拢,继而两手上举,右手顺左小臂外侧上穿至指尖与眼平时,左腕贴附于右肘弯里侧,眼视右掌,继而逐渐向右转体,两手随之小臂向里拧转,弧形向下、向外转推,指尖高与眉齐,做龙爪掌状,掌心对向圆心,即左脚跟里侧前上方(亦即所走圆圈的圆心方向),左掌置于右肘里侧下方、虎口对右肘尖。同时,右脚向前迈出,膝微曲,足尖略向里扣成虚步。向前迈步,里直外扣(即里脚直行,外脚循圆圈里扣),意若趟泥而行,这种方法确实如推磨。虽然在走步上有趟泥步、踮步等诸多不同形式,但练习要求却大体相似,如平心静气、顺项提顶、舌顶上腭、拧腰旋身、上体正直、宽胸松腹(或叫空胸实腹)、气沉丹田、两臂合中寓开、双手如拧绳、劲向内裹中有争、拧裹要圆满、沉肩坠肘、臀向内敛、吸胯扣膝、脚趾抓地、足心空涵等。初习时因有头晕立身不稳等现象,故也可采取正身向前,双臂垂于体侧,或双掌平按腹前及向两侧平展等方式走大圈习练,功深日久再渐次收束至走八步一圈的小圈,再拧身走圆去练即可。诚如歌诀说的那样:“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走即还,转变灵巧步中参。走如风,站如钉,摆扣转换步法清。”走圈之时脚下要有蹬、踢、趟、蹉、踩等意念。如此行功日久,两肾渐觉温热,后至周身温煦。虽有汗出而口中不喘,口中津液甘甜,宜吞咽入腹,身体渐觉有力,亦即从无力处生力。

走圈可以说是八卦掌总的行拳练功纲领,在“巧运弧圈,围圆而换”的行动变化中达到周身劲整、混元一气的养生和制敌技击的功夫。八卦掌名家孙锡■先生曾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作评述说:“此三家拳术,总不离图中之圈,奥妙俱在圈内。”可见八卦掌技艺是在不停的走圆中产生的,它利用这种形式使人精、气、神得以贯穿,令人体内的气血精髓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和技击的目的。

八卦掌据云是董先生得之于方外异人的传授,有说其传之于道门,其理合于《周易》,将身体以八卦之象为喻,脚走圆圈暗纳八卦方位,行拳自然,忌用拙力。

近年来,有人考证说八卦掌源自道家修法转天尊。虽然具体情况还有待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但从形式上看两者确实有许多地方极其相似。道家修法转天尊的练习方式也是绕圈走圆,只是没有拧身、推掌和八步一圈的讲法,传说此功原创自宋末元初道家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祖师,其功本是用来消除睡魔(或说为性昏散乱)而设的一种简便易行、以绕圈走转为主要运动方式的修身养性、炼气化神的修炼方法,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仪轨,为道教门中行早晚课时必修的科仪,延传至今。它极具宗教色彩,在《道藏》中有所记述,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传法在手法上略有不同,但行圈走步还是大体一致的。

流传的转天尊的练法如下。两手相叠于小腹上,周身自然放松,两膝微曲,双脚平起平落绕圆走圈,走时要平稳缓慢、迈步均匀、思想专注、心无旁骛。走圈同时口中要诵持法号,早、晚念诵的法号各不相同(念诵法号今略),每走满3圈即转换方向。念诵法号是为了排除杂念、思想专注,以一念代万念,使杂念不起,心意专一,令心、口、意三识集中,精、气、神三宝团聚,从而达到健身养体的目的。

和转天尊一样同是源于道教门中、以走转为主要练功形式的另一种养生法门,叫做八仙庆寿功,也是从属于道教龙门一系,据悉陕西省西安市的八仙庵内乃有传承。它的练功方法与转天尊类似,也采用走圈行步的练功手段。行步时要求自然,不拘泥于步子的大小,但要求迈步行走时均匀平稳,不要有大的起伏。行走时不要求蹲身矮行,只要直立自然放松即可,呼吸自然。不意守,心意要内敛,专注于手上的变化,这是它和转天尊主要的不同之处。其手法为双手当胸呈抱拳行礼状,如左手握拳,右手则成掌自然包于左拳外,反之亦然。迈步时,如出左步,则左拳掌心向上、从右掌的虎口处圆转滚动而出,再变成掌;右手则由掌变为拳,顺左拳小指外沿内转回收继而握成拳,再向内滚动至左掌心处。如此左右拳随步动交替运行,循环无端。迈左步时出左拳,迈右步时出右拳,保持双目平视前方。手上滚动圆转,脚下走动转圈,行圈大小不限,步数不限,与戴家心意拳的劈拳相似,但只转圆滚动而出,不停顿,不向前或向下发力。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武当松溪派的四平八法和自然门内圈手这两手功夫,它们也是以走转为主要练功形式。

武当松溪派的四平八法,源自张三丰真人的弟子浙江四明的张松溪,属武当内家拳法。四平八法功夫为松溪派的基本技法之一。据该派当代大师王维慎先生称,“四平”之意出于《周易》之“元、亨、利、贞”四字,喻天之四季(春、夏、秋、冬)、地之四方(东、西、南、北)、人之四位(前、后、左、右,即前为元、后为利、左为亨、右为贞)。“八法”乃八方正隅转变之法,暗喻八卦。其理同八卦掌一样同出《易经》,讲求阴阳变化、矛盾统一,在正隅顺背的变化中得机得势。

“四平八法”的基本步法仍是走圆化圈,走圆在形式上是无始无终的,但又在走圆中纳八法应八方,取圆中有方象天喻地,即“走宜圆、打要方”,避实击虚,扬长击短,克敌制胜。这就又和八卦掌相类似了,不同于前述两种道门功法那样注重修养,而是突出了技击的目的。四平八法的步法以含机桩式为基本架子,手法为含机手。手法的运动包括转腕、扣穴、抱球,左右交替运行,脚下虚实相生,手足相应,互相协调,千变万动,以意为先。运动中以意动领引外在肢体运动,练习时身前无敌而假设有敌人存在出手以应敌。气转于黄庭,以意领气,气动肢随,内外形成一致。落步时脚向内扣以踩足、封裆,双脚呈三角形,两脚不停运行变换正隅方位。和八卦掌一样,在走圆的同时,四平八法十分强调腰胯的转动,在腰胯和脚的旋转中变换角度以应来敌的方向和机势。手、肩、肘等周身运转讲求自然圆活,多用暗劲,手、身、足、意、气周身上下连贯一气,做到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在走圆上又分为原地走圆、大走圆和小走圆三种练习方式。而且松溪派的四平八法十分注重内气在黄庭中的运转,突出了内家拳以内炼意气为先的特点。

我们再看看自然门的内圈手功夫吧。在自然门众多的武功里,最为根本的一项功夫就是自然门的内圈手。杜心五先生的弟子、一代武学大师万籁声先生曾说:“本门功夫不雅观,但便于实用,便于强身祛疾,即此内圈手之走圈功夫。学者能于每早随意走数圈,必能有益身心。”自然门其他功夫也都是在此功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自然门要求习练者要在内圈手功夫习练由每次转百步增至练2小时并习之2年后,在火性歇、气下去后再习练子母球、虎口棒、鸳鸯环、上桩、走簸箩等功夫,否则会产生疾病。由此足以证明此功在自然门中之重要地位。内圈手功夫本身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培元固本、开发潜能,而且也是集内功、轻功、实战于一体的。

在行功时,呼气下沉丹田,微以意守之。身体下蹲,矮身走圈,两脚平起平落,足跟着力。每走一步,左右手成掌(或虎爪状)随之相应地圈一遍成环状由内圈出,双目平视前方,意若在泥水之中行走。习功即久,可以脊领身,以身带步,肢体上下、左右相合。练时动作要自然,不必配合呼吸。对其习练要点万老曾指出,要“意守小腰,气沉丹田,双目平视,也无固定的几步一圈,无所谓起式、收式,想走即走,愿收即收”,也并不讲究什么层次,以炼气为本,其练功即是炼气,炼气即是练功。这一点很符合道家养气修身、抟气至柔的修炼宗旨。虽说在练功形式上是矮身走步,但却也由高渐低,再由低到高,根据自身体力和功夫深浅来决定,所走转之圆圈也可大可小,充分体现了自然门功夫行功总诀说的“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的练功要领。

综观上述几种走圈功夫,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如下。

一、在练法上,无论手法如何变化,身体下蹲的高矮怎样不同,其下盘在练习步法上都是以行圈走圆为基本形式。在行圈范围的大小上,八卦掌、四平八法和内圈手多是从大圈到小圈进行走转,转天尊和八仙庆寿功则未要求转圈范围的大小变化。除八卦掌是斜身对圆心走转外,其余都不需面向圆心,多系双目平视正前方绕行。在步法上,八卦掌、转天尊和内圈手迈步都讲究平起平落,四平八法以含机步形式练习,八仙庆寿功则是以自然而然的走步方法为原则。内家拳习练上有养气和炼气之别,从上述几种形式上看,转天尊和八仙庆寿功似乎不大注重手法和对技击制敌的习练,而偏重于炼气养生,这和它们原本出自道门修持有很大的联系,突出了道家养生全神的特点。而八卦掌、四平八法和内圈手在养生的同时,更着意于技击,偏于炼气方面的修为,尤其是八卦掌在这方面就更为突显。内圈手则似乎介于两者之间而又着意于养生的层面,从其出手之时不着意于如何用于击人即可见一斑,因而万老又称自然门为气功。其实各家功夫都很注重炼与养的结合,只是取向着意有所差别而已。上述功夫均是从外形的运动中求内心之静的,手法上四平八法的扣穴、抱球与自然门内圈手的动掌及八仙庆寿功之出拳,手形不同,但要求相近,都讲圆形运动,都要求手足相应;八卦掌和转天尊在走圆的同时,双手均是固定不动的,气沉丹田的要求也是除八仙庆寿功外其他功法的共同之处。

二、从产生的历史背景看,八卦掌和内圈手都是在清末面世并流行开来的,且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八卦掌(转掌)在董公公开传授之前,是否在某一范围内还有流传尚不得知,但它源于道门却成定论。在理论上,内圈手和八卦掌一样受着道家思想的影响,取其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从无中生有,不讲求着法、不着相,以气为根本,变刚为柔,柔中寓刚,达刚柔相济之法。武当松溪派四平八法功夫则是内家功夫一脉真传,自然秉承着道家的思想宗旨,其理与八卦掌一样同宗于《周易》。转天尊本身就属于道教修行法门,八仙庆寿功从发生地来看也属道家门派,与转天尊同门而出。将历史的发展脉络理顺一下会发现,从转天尊、八仙庆寿功至松溪派四平八法,再到八卦掌、内圈手,好似道家走转功夫的发展和演进。

三、从成就来看,虽然走圈功夫的练习方法非常简单,却有许多名家好手出于此。其法简而理奥,形式简单而大道存焉。诚如一代武术宗师孙禄堂先生对八卦掌所述及的那样:“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理。”走圈之圆暗合道家之道,其所行之圆若道家之无极形象,内涵深遂。道经言:“道自虚无生一气,复由一气产阴阳。”复而返之,迈步走圈之法外圆而里方,其象法天则地,外修身、眼、步之形体,内炼精、气、神之三宝,调理人身之阴阳气血,在养气、炼气的过程中全神养生、返本复原,使气归于丹田,在丹田中运动变化以固本培元,再化而合道,以合自然之大道。一如李东垣先生言:“人自虚无而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化虚,此自有之无也。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这几种走圆的功夫就是通过外在的形圆炼就内里的圆满,无过多复杂的肢体变化和精神运转,这是对道家无为和静定的运用,也彰显了道家提倡的“大道至简至易”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