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化了的才是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化了的才是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课本上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可谓妇孺皆知,如今又有了续篇:自从那只口渴的乌鸦用填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后,它的伙伴便记住了这一妙法。一天,一只乌鸦飞到沙漠里,口渴难耐,恰巧看见地上有个盛了半瓶水的瓶子。只是,瓶子附近没有石子,除了满地黄沙,乌鸦一个石子也没找到。最后,这只乌鸦渴死在瓶子旁,化成一堆白骨。

由这只渴死的乌鸦,我想到了莘莘学子:乌鸦喝水的办法如同解题思路,当它未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时,永远只是死方法、死途径,换了条件与环境,又是死胡同一个。那么,怎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呢?

一、课堂: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

课堂的老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老师能做的,就替学生做了;另一种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前者的课堂,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后者的课堂,老师点到为止,学生兴趣勃发。这是因为前者把老师当成课堂的主体,后者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为此,老师在备课时要下功夫了解学情,要悉心揣摩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要讲的;哪些是学生不容易会的,需要引导的。只有摸透了这些学情,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学生自己能会的,你就让他一次动个够。等他卡住了,你再去引导,这才能挠到他的痒处,抓到他的疼处。如此一来,你引得省心,讲得省力,他动得来劲,听得入神,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后:作业要动手做,更要用心做

有的老师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作业做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强。殊不知,用手去做十道题,不如用心去做一道题。那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窍门不在“赶作业”,而在于做前善“思”、做后善“悟”。他们往往作业做得并不多,但只要做就一定“每有所得”,这就是“内化”的过程,也只有经过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生成受益终身的能力。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那只渴死的乌鸦。它的悲剧就在于“只能生吞,而不能内化”。它能“生吞”,所以知道用小石子填满瓶子可以喝到水;不能“内化”,所以它只能死抱着这种方法,望着瓶子里的水干渴而死。为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从“授人以鱼”发展到“授人以渔”,从“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升级为“师生一起去找水”。“学生会找水”永远比“倒给学生水”重要,“会找水”的学生才能有水喝,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喝到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题海战术,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己找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找水”的时间和空间,在“找水”的时候才能全“心”投入,融“会”贯通。

我们坚信,学生“会找水”的那一天,就是第三只乌鸦诞生的那一天:

又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也感到口渴,就落了下来,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乌鸦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一次,这只乌鸦不再找石子,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完了,它对着那堆白骨说:“情况变了,可你还用老办法,怎么行呢!”

说完,乌鸦挥舞着翅膀,快乐地飞走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