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题阅读:“问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题阅读:“问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读】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的物理距离变短,心理距离却在拉大。冷漠是一堵无形的墙,把人心隔开,邻里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成了“孤家寡人”。用真情融化冷漠的冰,用问候缩短人心的距离,用我们的行动为世界增加几分暖人的温情。

问候温暖一座城

李小米

我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多年。我和这座城市,相亲相爱,相许终身。

清晨,我穿过这座城,赶去单位上班。经过小区大门,几乎每天,都要遇到做门卫的张大哥,他坐在门前,笑眯眯地说:“上班去啊?”我朝他点点头,笑了。下班回家,他也是这样笑眯眯地说:“回家了啊。”张大哥来小区5年多,做保安,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钱,他总是知足常乐的样子。每天,他对小区里进进出出的人,总是这样一声轻轻问候:“上班去了啊,回家了啊……”这是晨风中,送来的第一声问候;这是晚霞里,再次收到的一声招呼……

有时,我到小区门外的面馆里去吃早餐,这家小面馆,味道好,人也好。面馆的主人,是来自乡下的两口子,就靠卖面条,供养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我去吃面时,面馆里的刘大姐总是这样亲切地问:“兄弟,吃啥呢?”离开时,大姐总是那句话:“兄弟你慢些走哟。”今年初秋的一个晚上,刘大姐提着一袋沉甸甸的大米上楼,敲开了我家的门,说:“兄弟啊,这是乡下刚收割的新米,你尝一尝……”这么多年来,我和刘大姐,竟有一种彼此是亲人的感受了。

老郑,他是一个干体力的“棒棒儿”,59岁,凭一根扁担,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去年元旦那天,他挑了一个顾客的货物,和顾客走散了,为了寻找失主,他在寒风中,接连寻找了10多天,直到登报找到了主人。“这人啊,缺钱,也不要缺德!”一个农民掏心窝子的话,感动了一座城。而今,这城里的人,几乎都认识老郑了,他还在城里干体力活。但与前不同的是,老郑走在街头,认识他的市民,大多会走上前去,亲切地拍拍老郑的肩膀,说上一声:“郑师傅,您多保重啊!”这一声声“保重”,也暖透了郑大哥的心。我有次找他搬东西,他给我说:“城里人真是好啊,我要一辈子留在这儿,给他们帮帮忙!”

一个大气从容之城,是一个博爱、包容之城。一个城市的温暖,来自于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温暖,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那司空见惯的一声问候,一句叮咛,一次嘱托,一个祝福:你好,再见,谢谢,保重,平安,幸福,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普普通通的语言之花,带来的是感动、感谢、感恩;是温暖,是惦记,是关爱。它们在空气里飘散,就和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的呼吸。

摘自2013年第5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赏析】

一声问候,一句叮咛,一次嘱托,一个祝福,司空见惯,极为普通极为平常的话语,却能温暖你我他,温暖一座城市,让空气里弥漫着温馨。

珍惜每一声问候

曾颖

不久前,我的同学兼好友W去世了,他是在单位同事聚餐时喝了太多的酒,昏睡时被自己的呕吐物窒息而死的。虽然他是搞销售工作的,但绝不是贪杯之人,我想那晚上他的过量饮酒,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妻子有关。以往出外吃饭,他和妻子孩子总是手拉手,一路唱闹着相互追逐着对方的影子回家,在黑夜中留下温馨的画面。

我记得最后与他见面,是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在一起,进行完同学会“打牌、喝酒、唱歌”三步曲后,他开车送我回家,我们像往常一样,先挨个把车上的女同学们送回去,然后往我家走,一路上我俩说着不咸不淡的今闻往事,临别时,竟连再见也忘了说一声。我想,如果那天我知道此别会成为永诀,又会是怎样一番表情呢?我俩会不会四手相握,再说很久很久的话?

当然,这样的假设只能算伤心的蠢话,但持这种想法的人却不少。在采访大地震受难者家属的那些日子,许多人都悲痛欲绝地用“早知……就……”之类的句式,表达着追悔与痛苦的感觉。一个与父亲赌气的女孩,痛哭着诉说临出家门时没有回应爸爸的叮嘱;一个在震灾中失去父亲的孩子,因为记不住父亲生前的身体特征,而最终没有从尸堆中找出父亲;一个丈夫,痛悔没有在妻子出门时多看她一眼;一个母亲,念叨着女儿进校门时,叮咛、握手、亲吻等平常得近乎于熟视无睹的举动,却变得异常珍贵,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一切再也不可能发生。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一桩往事:某日下午,从大街上走过,远远看见我的一位老师坐在街边看别人打牌,这是他退休以来最大的爱好,我看见阳光在他头上镀出一道明亮的光晕,画面亲切温暖得令人不忍打扰。我当时也正逢有事,于是没像平日那样和他打个招呼,总想着来日方长,也不缺这一声问候,不料几天后,再经过时,看到的已是老师的一纸讣告――我再也没机会和他打招呼了。这个没有打出去的招呼,已成为我一辈子说之就会叹息的遗憾。

相比而言,我那80岁的外婆更懂得逝去难追的道理。虽然很怕死,但她仍将与儿孙们的每一次见面,当成可能的永诀,她名下的几十个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看望她后,都会听到她无休无止的叮咛,直至对方已出门下楼,还能听到她的声音:好好工作……不要抽烟……开车小心……认真读书……少喝酒……

在她去世之前,多数听者都觉得她挺唠叨。

摘自《小故事大道理》

【赏析】

或许我们会认为邻里之间的一声问候不过是例行公事随口应声,或许我们会认为亲人之间的一声问候显得过于客套,但就是这一声声看似平常的问候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亲人之间的温暖,让我们找到情感的归属,让我们的心不再孤单。珍惜每一声问候,及时送出你的一声最真挚的问候吧。

当人们不再互相问好

王老板

有一段时间我在伦敦住,大不列颠给我的印象除了完善的交通和遍地的风衣之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了。我还记得住进宿舍的当晚,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外面下着伦敦常见的绵绵细雨,内心愁苦万分。这时听到有人敲门,然后几个白人很热情地冲进来,兴高采烈地说有个party,邀请我去参加。尽管这在一个中国人看来非常突兀,但我还是跟着去了,并度过了一个难忘而愉快的夜晚。

我有时候在路边抽烟,会有伦敦青皮跑过来借火。对方点着之后,不会匆匆而去,而是热情地攀谈起来:“我听说你们那个国家……”或者“我们那个女王就别提啦……”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甚至有一次我在海德公园的椅子上吃盒饭,一个遛弯的英国老头居然停下来跟我套近乎,提醒我风大,小心吃坏肚子。说完,他就像邓布利多一样跑着消失了。

后来我回到熟悉的祖国,这种事情就没有再发生过。在机场借完火的中年人面带忧虑,紧皱着眉头快步离去;蹲在路边吃盒饭会被当作民工而遭受歧视,还会招来几只轻佻的野狗;搬到新的小区永远不会听到有人敲门,除非来的是做人口登记的警察。

跟我的同胞比起来,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就像越狱的犯人又回到熟悉的牢房。我见到乞丐仿佛一阵风掠过,面对陌生人的搭讪像处女一样警惕。曾经有一次,一个路边迷路的小学生向我借一块钱坐公交回家,我仔细盘查了她的学生证后才给了她。等她道谢走了之后,我才怔怔地回过神来,头一次为自己感到羞耻。

这一切的发生既平常却又让人感到怪异,因为以前并不是这个样子。在我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多隔阂,在乡间,夜不闭户是常有的事情。基于社区邻里关系而建立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中国社会最稳定的基石,而随着90年代以后城市化大规模展开,消费主义席卷一切,这些传统的东西都在逐渐被抛弃,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都变得越来越淡,我们都成了这个国家的陌生人。

罗伯特・帕特南写过一本叫《独自打保龄》的书,描绘了美国社群生活是如何走向衰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正如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热衷于各种有组织的生活,闲暇时间在和邻居喝茶聊天中度过,喜欢建立各种俱乐部。卡波特的小说《冷血》对此也有过很细致的描述,这种公民参与和互助的热情成为美国爱国主义的根本,于是,“一代人在那里互相问好”。

然而,后来这些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制度不同,但中国和美国的某些轨迹是相同的。美国人从俱乐部里的热闹繁荣演变成了独自打保龄球的一群人,中国人从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宅男宅女。当普遍的冷漠被推向极致的时候,18个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或者摔倒在地的老人被众人围观,就不再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情,而是一个必然结果。

我们一边匆忙赶路,一边抱怨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从未想过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传统秩序已在悄然远去,但新的秩序却没有因此而扬帆起航。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冷漠以对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能否以自己的切身行动来为这个不够友好的世界增加几分暖人的温情呢?

摘自《读者》2013年第14期

【赏析】

文章通过作者在英国和国内的遭遇说明我国人们之间极为淡漠的社会现实,通过与美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类比,解释了人情淡漠的原因以及因此引发的社会后果,结尾用问句启示人们思考。“当人们不再问好”,人与人之间犹如隔着一道厚厚的冰墙,只有用我们的温情才能融化这冰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