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市常住人口情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市常住人口情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变动特点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2000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有以下特点:

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男性1012.6万人,占51.6%;女性948.6万人,占48.4%,性别比为106.8。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8%。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01~2010年无论是常住人口的增量还是增速,都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19.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0年代年均增量升至26.6万人,年均增长率略有提高,为2.2%(见图1)。

外来人口增长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外来人口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6%,远远高于常住人口3.8%的年均增速。十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74.1%。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也就是说,2000年每5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到2010年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由此可见,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的。

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就业岗位;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创业和生活;三是政府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就业和就学;四是外来人口在京长期居住的趋势更加明显,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在全部外来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3.3%提高到2010年的90.8%。

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397亿人,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6%。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常住人口最多,为2884.6万人;其次是上海市,为2301.9万人;北京排在第三;天津市最少,为1293.8万人。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数量低于上海、高于天津。上海市外来人口为89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天津市外来人口为29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从国际大城市人口发展经验看,大城市的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先集中后扩散、先剧增后缓降的过程。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发展仍然处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阶段,按照大城市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北京市的人口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将超越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制约北京城市的发展,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应合理调控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在对人口规模进行调控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对人口规模与分布进行合理规划,要将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二是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来调控人口规模,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单纯以行政手段来调控人口规模。

地区分布情况

人口地区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见图2)。

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

四大功能区中,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9%;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从各大功能区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5.7个和1.6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4.6个和2.7个百分点。

分区县看,昌平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其次是大兴区和通州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5.8%,远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长率。由此可见,北京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已经从城市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这与城市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住宅建设及道路延伸有着直接关系。

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

与人口总量变动相伴随,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也在逐年上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407人/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拓展区次之,为7488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位于第三,为958人/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13人/平方公里。虽然常住人口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密度梯度分布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口地区分布仍然不平衡。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4605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9人/平方公里(见图3)。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是由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决定的。虽然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扩散速度较慢,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分布过度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仍然不合理。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首先,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其次,要增强迁入地的吸引力,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流的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和功能齐全的社区,使迁入地各种服务设施水平与方便程度优于迁出地;第三,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迁入地居民的交通需要,方便居民的出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

年龄构成状况

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其一定时期的人口生育、死亡和迁徙流动密切相关,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于了解人口的再生产状况,掌握潜在入托、就学人口,考察本地区劳动力资源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社会养老、就医等各类民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特征

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总抚养比[(老年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20.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0.4%,老年抚养比为10.5%,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70.9万人,老年人口问题仍然值得关注(见表1)。

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人口红利期”继续延续。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伴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这种结构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但也要看到这种因外来人口的流入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与城市人口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加剧(见图4)。

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年龄结构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从分区县的人口年龄结构看,与北京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比较吻合,也体现了人口在各区县功能定位后合理流动的迹象。总体来看,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总抚养比为25.2%,老年抚养比为15.7%,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态涵养发展区总抚养比为26.6%,少儿抚养比为13.9%,老年抚养比为12.7%。表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劳动力人口向城区流动,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也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

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低生育水平是少儿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少儿抚养比呈阶梯下降,每十年下降一个台阶,少儿年龄构成变化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北京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童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十年北京市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加快,远郊区县人口的婚育观念也发生根本改变,低生育水平已保持多年,致使少儿人口比重大幅下降,是带动全市总抚养比走低的主要原因。

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影响了人口年龄结构。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29岁组占19.1%;而常住户籍人口中45~49岁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为9.4%。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可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注一老一小,破解教育和养老两大难题。从年龄结构看,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但从一老一小的总体规模看,2010年北京市1~3岁的幼儿每岁人数基本保持在15万人上下,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1~3岁幼儿每岁人数均高出5万人的规模,给北京市的幼儿入托和未来几年的小学入学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北京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北京市外来人口流入也由原先的个体流入向举家迁移转变,都将导致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口的就医、养老、再就业、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将迎面而至。

正确看待“人口红利”,应对入学、就业、住房多重压力。北京作为全国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给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也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新生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北京市常住人口的规模膨胀速度,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少儿人口的入学,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和宜居城市建设的住房保障等方面压力更加凸显。

文化素质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智力投资的大小;另一方面,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呈现以下特征:

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为617.8万人,占32.8%;高中人口416.2万人,占22.1%;初中人口615.7万人,占32.7%;小学人口195.3万人,占10.4%。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比重呈现增长态势,高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呈现减少趋势(见图6)。

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1964年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3年,到2000年提高到10年,2010年又提高到11.5年(见图7)。

近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北京市6岁及以上人口为188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与2000年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389.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中,研究生为69.1万人,占3.7%;大学本科为310.9万人,占16.5%;大学专科237.8万人,占12.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项事业对知识更新和人力资源均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此期间迅猛发展,是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区县人口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北京市16个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有所不同,其中城近郊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均达到30%以上,具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学校园优势的海淀区这一比重高达49%,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这一比重达到41%。远郊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除昌平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6%外,其他区县这一比重都在23%以下。

80.5%的研究生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区。其中,海淀区的研究生最多,为30.2万人,其次是具有CBD商务区优势的朝阳区,为13.7万人,第三是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为6.3万人,第四是昌平区,由于大学城等原因,研究生为5.4万人。

文化普及取得显著成效,文盲率大幅下降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为33.3万人,文盲率(文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7%。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下降了2.6个百分点。

城近郊区以及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的文盲率均低于2%,其中海淀区已经降到0.8%,朝阳区降到0.9%;文盲率相对较高的是远郊区县,其中,平谷区为5.6%,密云县和延庆县分别为5.4%和5.1%。

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不仅要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还要注重培养适应北京多层次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如何引导高素质人才有序流动,是发挥北京市人才优势,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