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中敢舍 “略”中巧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中敢舍 “略”中巧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精读课文好上,略读课文难教,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其难就难在一个“略”字。认识的不到位,略读课文研究的薄弱,导致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花样百出,离教材的编写意图甚远。本论文从“取”“舍”切入,从教材编写的取舍分析略读课文的地位,阐明略读课文“略”的目的,明确“略”的重要性;然后从“敢舍”、“巧取”两个方面,论述上好略读课文的“略”的方法与技巧,实用性、针对性较强,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取舍;技巧

一、明理:从“取”“舍”中定位“应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从上可知,“应用”才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基于此,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中,略读课文从三年级开始呈现,每单元一篇,随着年级的升高篇数不断增加,到了高年级每单元二至三篇,占了将近一半。略读课文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应用”的意图十分明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略读课文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让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并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在编排的顺序上,略读课文放在精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在学法上得到迁移和运用,这一点,是有利于学生“应用”的。和《松鼠》一文类似,教材中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相对浅显,而言辞优美、趣味性较强。显然,这也是为学生能够顺利“略读”而准备的,其目的还是服务于“应用”。

由此可见,就略读课文而言,教材的编排是有明显的“取”“舍”痕迹:“取”,增加略读课文数量,“舍”,降低课文难度。“取”,学法的迁移和运用,“舍”,课文理解的精准和深度。“取”,学生学习的“自主”,“舍”,学生学习的“扶手”和“拐杖”。如果说精读课文是重在“学”的准备,那么略读课文就是重在“用”。“学”是过程,“用”才是目的。只“学”不“用”,将“学”而不“会”。叶圣陶先生对略读课文的论述其高明便在于此。通俗地讲,略读课文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让学生会“用”,会“练”,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知识过关,方法过关,略读课文的要义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会“用”,会“练”,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容教师包办、代替、扭曲和忽略的。

二、敢“舍”:从“应用”中凸现课文特点

教材的编排尽管体现了其科学性,但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一线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盲从”,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上更是明证,除了对略读课文的地位没有准确把握外,不想“舍”,不敢“舍”,不愿“舍”,不会“舍”,恐怕是略读课文教学“略”不下来的真正原因。敢“舍”,总体上就是要“舍”得放手,坚决让学生“舍”掉“拐杖”。具体而言,在定位上“舍”,既然是略读课文,就不能把它作为精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舍”,既然是略读,那就不能精讲;在教学要求上“舍”,只要学生能把握“大意”,能按阅读提示读懂课文,能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够了,不去追求学生理解的“深入”,掌握的“精准”。在目的上“舍”,既然着眼学生“应用”,就不要总是“包办”“搀扶”,让学生处于“旁观”的角色……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不要怕孩子摔倒,不要怕孩子跌跟头,要放开手,大胆让孩子在摇摆中走。走路,你不可能牵着他的手走完整个人生,最终还要是他自己走;同样,你也不可能指导他读完所有的文章,最终也得让他们自己会阅读。“教”的环节在精读课文已经完成,略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去练,有“教”有“练”,学习的过程才完整,也才有真正的效果。哪怕某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学得不好,甚至摔了跟头,相信,但只要是他们自己在“走”,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收获的。要想“取”,必须有所“舍”;“舍”了,“取”的部分才能凸现出来。如《松鼠》这篇文章放在《鲸》的后面,旨在让学生运用在《鲸》中学习到方法,去学习《松鼠》一文,在《松鼠》的学习中得到迁移、运用和强化。这里的“迁移、运用和强化”就是《松鼠》一课学习之所“取”,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应用”。《鲸》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地介绍了鲸的特点。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再加上三年级学习说明文知识的积累,已经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就是“用”,《松鼠》便是学生用来试刀的平台。《松鼠》的阅读提示中“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呢”就是将单元导语中的“要抓住课文的要点”进一步落实单元目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就是对单元目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的细化。教材编写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体现了逐步培养阅读能力的意图,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尽管这个过程是摇摇摆摆的。

三、巧“取”:从“略而不教”中走出误区

另一方面,强调略读课文的“舍”,并不是一股脑统统都“舍”掉了,走向“略而不教”的极端。虽然放手让他走,不牵着他,但也不能不在旁边“看”着。“略”的分寸如何把握,做到“略而有骨”,“粗而有筋”,在精细粗略中游刃有余?这就要巧“取”,取的重点就是高度重视并有效利用“阅读提示”。一是充分让学生围绕“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就是自主学习的方向和线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并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解决提示中的问题,略读课文的目的就大致达到了。二是以“交流活动”解决“阅读提示”。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对学习的情况需要有一个确认。这个确认方法以“交流活动”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教师的“讲解”。

活动一: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学生很快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漂亮、驯良、乖巧。这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活动二:比较:《松鼠》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

在完成填表的过程中,学生在文本、生生、师生交流中,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块的教学,落实了“阅读提示”的要求,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活动三:品读最能体现作者喜爱松鼠的句子,看谁最能读出喜爱之情。

《松鼠》是一篇说明文,语言以准确为主,生动为辅,准确是为体现其科学性,而生动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本,值得积累的语言很多。结合本课表达方法的特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一段文字,读一读,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画句子,谈体会,相互交流。教师的引领则着重于点拨和暗示,而不再去纠结某词某句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更多让学生在自我品读中去“感悟”,去“体会”。

如: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1)贴切的形容词:清秀、矫健、轻快、敏捷、机灵、玲珑、美丽、漂亮……

(2)巧妙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如:①“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这句话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形”,给人以联想和美感,体会到松鼠尾巴的美丽。②“有人说,松树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两个“当作”写出了松鼠不仅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松鼠的乖巧跃然纸上。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如:①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②“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③“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等句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又如: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①“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跑”“躲”“逃”等动词表现了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显出它“十分警觉”的天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一忽儿”写出了松鼠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地找出这些句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感、有所悟――哪怕这些“感悟”并不整齐划一,那么,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略读课文教学[J].四问语文建设,2008,(10).

[2] 傅登顺.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