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工女孩》迁徙与习居《打工女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作者:【美】张彤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我知道自己想写具有典型流动人口背景的年轻女性。”作者张彤禾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谈及自己写作《打工女孩》的初衷。
但通过五年的跟踪调查(包括探家、讨薪、相亲)写出来的这本书,很快就背离了她的初衷。她并未能真正深入打工妹的工作中,只是记录了三个能够和她密切接触者(吕清敏、伍春明、刘以霞)的生活。她强调,这些打工女孩的身上,具有中国农民工普遍拥有的特质:有雄心和百折不挠的劲头,有付出就有所获。这个毫无必要的强调使本书产生了一些争议。
书里的三个人只是某一类型的打工妹:有野心、很幸运。这类人在打工妹中的比例并不高。残酷的竞争和资源匮乏,最终会使大多数打工者败下阵来,变成甘受命运摆布的人。而且他们奋斗的时间越久,就越发现自己回不了家。甚至觉得在城市生活潦倒也比滞留在单调乏味的家乡更好。吕清敏、伍春明和刘以霞有野心也很幸运,作者说她们全靠自己“有雄心和百折不挠”获得其成功,这句话内含双义。
吕清敏是2000年之后出来的新型打工妹“中专生”(其他还有一些技校生和公司的定向培训生),她并不安于工作,更不想为家乡作奉献(比如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外来妹》的主角小云),而是不断跳槽,最后才进入办公室做了文员(现在已是大学生毕业的就职领地),她的成功曲折,可疑,难以模仿。与其说她好学上进,还不如说她太懂适应环境了。
90年代来到东莞的伍春明也是一个类型化人物。她是那种善于抓住机会、眼疾手快、喜欢捷径的人。她一直想学英语,又一直下不了笨功夫。她抵御不了机会的诱惑,这也表现在频繁地换工作和男朋友方面。她喜欢过度激励自己,所有个人计划都相当短。
与她相对照的英语教师刘以霞则很有韧劲,但她也同样精明得让人害怕。她们之所以被原谅,甚至赞美,皆因她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公众对她们的态度永远是复杂的,有人褒必有人贬。
实际上,打工妹的生活也是现阶段中国底层生活的缩影。与其相平行的是四处求学的大学生。张彤禾几乎是凭直觉探知到了这一点,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是描写这三个打工妹的学习和进修,她们与实习或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恰成对映。但作者没有将此切到社会全景,作深入的比较研究。
大学毕业生“各种漂”和农民工的区别只是浮动在不同的职业层。有些人可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有些人永远不能。
张彤禾也想从自己的观察点拉出一个全景,她用了三章写自己家族的迁徙史来作对照,但有点牵强。译本将那三章整合成一篇短小的自序,这部分内容对中国读者只需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
本书的价值在于对东莞这座城市作出了扎实细致、层次分明的剖析。环境造就人,这一点早在卡波特写非虚构文学开山之作《冷血》的时候就意识到了。非虚构文学的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对故事背景作仪表、透镜式考察和梳理。
对中国社会巨变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这本书既不是最细致的,也不是最全面的,它更像一个轻盈灵巧的侧写。作品采用了克制、尽量不露个人态度的语言,大量可资文化比较的例子都如实地写出来而未作批判,既表明对记录的忠诚,并表明对现实的尊敬,因而营造出一丝庄重、恬静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