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语文学科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活动和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真正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调查分析,支配学生学习的理想动机应是现在的快乐与兴奋,而不是由学习带来的未来的补偿或地位,可见宽松的心理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情绪与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昂、心里想做的时候。”我认为,不仅儿童是这样,成年人也是如此。

很显然,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我们就必须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注重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乐中求异,乐中求新,摒弃课堂上板着面孔说教的模式,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暂得一时欢娱。我认为它应该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意趣、情趣,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意趣、情趣的培养上,激发起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轻轻松松地学语文呢?

一、激励机制

教师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切的爱,有利于学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渴望表扬是学生正常的自尊心理和情绪体验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能使学生处于亢奋活泼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目的。肯定的适度的鼓励,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新的学习境界。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呢?

首先,激励要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是对待回答错误、认识模糊、理解不透的学生,也要鼓励、要启发:“请再想一想,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回答好的,要予以充分肯定:“太棒了,继续努力!”总之,要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期待,激发其潜在的力量和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对学习中、生活中受到挫折的学生,教师务必给予加倍的关注,理解和积极的鼓励,尤为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出正确的途径,帮他们寻找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知道他们有成功的潜质,鼓励他们树

立信心和勇气。

二、质疑解疑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曾说:“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李政道也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可见设疑能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产生求知欲,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设疑,不仅指教师问,学生答,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来替代他们,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使他们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两点。

1.在形式上应尽量采用外显性动词进行表述,如“请说出”“请划出”等,这样的外显性动词就具有可操作性,要求也具体到位。

2.像主题、写作特色等本身比较笼统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操作方便的小问题,以架桥铺路,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祝福》这篇课文,“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一教学目的就比较笼统,因此,可以分为几个小问题:(1)说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2)杀死祥林嫂的元凶究竟是谁?学生弄懂这两个问题,自然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优势

在教学中,教师要会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影像资料、图片、音乐等用于语文教学,比如:在讲解有音乐描写的文章时,可以大胆地将音乐带入课堂,将语言文字的视觉艺术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学生在还原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美的熏陶,能大大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二次创作,而这正是文学独特魅力之所在。

四、合作讨论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为了满足青少年喜好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来说,最感兴趣的是那种把某些内容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课。我们在讲述事实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分析和比较事实的余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有具体的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期间学生的逻辑思维就能达到很大的提高。

要强调的是,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学生讨论的伙伴、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介入讨论,要适时适度。教师若完全“冷眼看世界”,则讨论就可能陷入“放羊”状态;如过于介入则越俎代庖,则会使讨论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参与的分寸要把握好,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要具体明确,使学生有法可依,切忌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

2.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使学生在讨论以前能尽量多地搜集材料,整理思路。

3.评价适时,课堂讨论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是否展开交锋。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能时时充当一个裁判的角色,急于表态,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教师更要对有些学生的“胡说八道”有足够的忍耐,能正确引导,发言要有余地,应多启发少下结论。

4.监控及时,当课堂讨论变成少数人的辩论会时,当学生的发言已偏离正常的轨道时,教师要及时监控引导,以利于讨论时抓住主题,逐渐深入。

以上是我多年教学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校情、生情,灵活、变通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简笔画、激趣法、讲故事法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