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总复习中怎样选择例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总复习中怎样选择例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使学生能抓住重点、要点,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例题难易要有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水平、解题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新课标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再加上初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因此,设计例题一定要考虑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分解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发展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例1.(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55°,则其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55°,则其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3)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x°,则其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不但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在变化中找出解答这类题的规律和方法。

二、选择一题多种解法的题型,发散学生的多种思维

一题多种解法能使知识不断延伸,是深化认识水平、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较好方式。在挑选例题时,应有意识地偏重于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常规方法,要寻求变异,勇于创新。

例2.已知BC切O于B,CE垂直半径AO交于E点,交BC于C点,连结AB交CE于D点。

求证:CB=CD

可证∠3=∠F从而证明∠1=∠2得出CB=CD

证法三:由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四点共圆得FEDB四点共圆

可证∠F=∠1,∠F=∠2从而证明∠1=∠2得出CB=CD

证法四:过A作O切线

证法八:延长AO交O于F,连结BF交EC的延长线于M,延长CB至N

本例各种解法涉及几何多个知识点,对学生系统地回顾、疏理几何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选择开放性例题,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复习课中设计开放性例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求点A的坐标;

(2)以点A,B,O,P为顶点的四边形中,有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请分别直接写出这些特殊四边形的顶点P的坐标。

本题第(2)小题有难易不同的多种结论。特别是“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能找出一个P点也并不太难;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能做完整,其方法能用几何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给出完整的解法。解答时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开展发散性思维,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经过必要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动态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根据新课标“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的要求,我们在复习课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探索数学奥秘的教材,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探究数学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巩固和提高。

复习中安排这道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该题没有直接给出梯形的中位线,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将结论中的线段联系起来,由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连结AC,BD可得交点O。自然想到作出梯形AA′CC′,BB′DD′的中位线OO'。这样中位线OO'就将结论中的线段联系到一起。

动态问题的探索:请同学自己探索发现当直线MN为任意直线时,观察直线MN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类。以问题引路,巧妙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思维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跨学科的题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有力武器

在新课程中,实践与探索是一个新的课题。设计跨学科例题,不仅在近几年中考中频频出现,而且还可为学生解题增添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5.如图所示,有一电路AB是由图示的开关控制,闭合a,b,c,d,e五个开关中的任意两个开关,使电路形成通路。则使电路形成通路的概率是 。

这是物理和数学的综合题,学生若能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不难解决。

在复习课堂中最重要的是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一言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要做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盘活学生的兴奋点,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复习和探究的滋生和延续,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