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标准与质检护航产业升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准与质检护航产业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纺织服装企业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标准”。当企业为对付各种标准而增加成本的同时,不妨想想,标准本身就是产品通往更高层次的门槛。迎接更多标准的检验,是中国纺织品实现升级的重要方式。同时,达标之后的产品,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标准在加速

和前几年相比,很多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国内关于纺织服装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与此同时制定、推出的速度明显加快。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是国外制定的检测标准,尤其是影响范围巨大、让我国企业难以应对的标准,比如说REACH。即使一些年出口额只有几万欧元的小民营企业,也不会对REACH陌生,并愿意主动积极的应对,比如为此付出较为昂贵的培训代价,向同行打探消息、学习经验等。

和国外不断推陈出新的检测标准相比,国内的标准制定显得滞后和缓慢,在产生产品质量纠纷时。经常依据的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标准”,有些纺织服装的子行业甚至还没有基础性国家、行业标准。无章可循与其说是一种自由,不如说是一种粗放的阻碍。这种态势今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国家出台新标准或者更新旧标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代表性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8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分别为化纤针织内衣,婴幼儿针织服饰,针织帽,缝制帽,纺织品与服装、缝纫型式、分类和术语,弹性毛织品,毛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毛织物尺寸变化的测定静态浸水法。而一些行业性的也在抓紧制定中。

让每件产品符合标准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特别强调,纺织行业应加强标准建设工作,特别是市场急需的产品标准应加紧制定。他说,保护人民健康,让消费者放心,是每一个纺织员工应尽的社会责任。纺织行业要做到每一件产品都有标准,每一件产品都附合标准,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

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立行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委员会,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使产品都有标准可依,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透露,未来5年内,纺织行业将以新材料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功能性纺织品标准、重点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标准为重点,制定新标准144项,其中国家标准项目65项,行业标准项目79项。同时修订2000年以前的标准325项。

包括纺织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纺织新材料的产品质量,生态纺织品配套检测方法,纺织原料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限量,絮用纤维产品质量评价和检验方法,纺织新产品评价和检测方法,功能性纺织品及实验方法,家用纺织品质量等级分等标准在内的多项标准均被列入了制定修订之列。

新近发生的“发热内衣”事件以及随即跟上的标准制定也显示了纺织工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中的快速反应。自2005年以来,知名服装品牌如婷美、华歌尔等率先把用于登山等专业体育的发热纤维用来开发高档发热内衣,一经推出就受到高端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追捧,也吸引许多保暖内衣厂家纷纷进入市场。不少厂家把保暖内衣当成发热内衣来卖,在广告中大肆忽悠消费者,也造成发热内衣市场良莠不齐。去年冬天,号称“面料发热、一身春装过寒冬”的贝芙美发热内衣就因为消费者受冻感冒而被告上法庭。虽然目前国内真正生产发热内衣的厂家不到5家,11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消费警示,揭示了这些厂商在广告宣传、终端销售等环节采用混淆概念、夸大宣传、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等手段误导、欺骗消费者。面对市场上有一些商家拿保暖内衣当发热内衣卖误导消费者的现状,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已着手制订发热内衣标准,预计明年实施。

在发热内衣标准正式出台之前,中针协、中消协联合消费警示,以张贴“发热内衣标识”的方式,规范生产,保护消费者利益。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发热内衣时,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查看包装盒上是否贴有黄底黑字的“发热内衣标识”。在发热内衣标识上,明确标明了发热纤维名称、发热效果和添加比例。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介绍,凡贴“发热内衣标识”的,厂家都需按照“发热纤维发热度不低于5℃、含量不低于5%”的要求到协会进行检测备案,与协会签订质量承诺协议书。

此外,纺织仪器行业标准、莨绸服装行业标准、紧密纺纱、染色棉行业标准、竹浆纤维标准、莫代尔纤维纱布标准等都在加快制定中。

检测市场诱人

有了标准的出台,随之而来的重要环节就是检测。中国是一个纺织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消费大国,自然也是一个纺织品检测大国。据权威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纺织相关检测的市场容量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国外检测机构占有约50%的份额,国内商检、质检、纤检系统检测机构占45%,国内民间商业和第三方公正检测仅占5%左右。民营检测机构长期受到限制,发展缓慢。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介绍,中国国内检测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目前国内纺织品市场的产品检测率不足50%,有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如果产品检测率提高到80%,将意味着还有巨大的检测市场空间。从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市场抽查的情况看,中国纺织品未经检测流入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存在检测报告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可靠等现象。

近年来,国际纺织权威检测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立检测网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TS、SGS、MTL等国际检测机构。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国初步完成了商业布点工作,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据有关人员透漏,2006年仅ITS和SGS两家检测机构在中国的纺织检测收入就超过6亿元人民币,这足以说明中国检测市场的容量和吸引力。据权威人士估计,到2010年,中国国内检测市场容量将突破30亿人民币。

伏广伟认为,在中国建立商业检测机构是完全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目前已经有成功案例。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初步建成。构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针对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构建国家商业检测网络,提升中国纺织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已经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福建等地建立了九个检测中心,还有十多个检测中心正在建设。这些检测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产业聚集地区,以提升中国纺织质量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按着商业化和第三方公正的建设理念,形成了涵盖纺织纤维、纱线、面料服装,以及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辅料等全部检测项目的检测网络。所有检测中心采用的检测设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在人才引进方面也不遗余力,大多技术人员具有国际跨国公司和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技术和设备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已经建成的检测中心经营状况良好,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大部分检测中心提前实现盈利。2006年整个检测网络完成检测和相关培训及服务收入约4800多万元。预计2007年整个检测网络的营业收入可以达到6000万元左右。实践证明: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检测是有生存空问的,完全可以通过商业检测实现持续发展。

护航产业升级

中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中国高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已经完全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现在无论在国际哪个高端品牌都可以找到中国制造的影子,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同时,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现存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中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还很低,因此,中低档纺织品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致使中国纺织品存在质量不均衡,个体差异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能力的提升将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检测本身就是最简单的质量认证,是以检测报告的形式体现。国内检测机构的开设数量和检测能力都有待提升。商业检测机构的建立将使检测行业更具竞争,也能提高效率和公正性。

伏广伟认为,在中国商业检测要全面放开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部门利益和行业垄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中国纺织检测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之路不可逆转,构建国际商业检测网络符合中国纺织检测行业的发展方向,今后中国政府必然要大力推进商业检测的发展。按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要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长期目标是:建立国际权威纺织检测机构,力争用10年的时间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建成拥有分布在全世界范围50家检测中心,初步完成商业化和网络化;然后再用10年时间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建成国际知名的权威检测机构,基本可以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相当,在国际检测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权威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