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活\碰撞与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活\碰撞与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是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彼此发现、彼此提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面对同一个文本,彼此把自己的发现、理解拿出来交汇、碰撞,从而加深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甚至是对人生的认识,实现彼此融合,互相提高,是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一、对话准备――双向对话

文本是一个话语系统,它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审视作者的思维过程,无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更重要的是,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所有的读者阅读,与之交流,是言说的主体。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阅读教学一定是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也可称为对文本的解读。这个解读一定要透彻、全面,才能更好的构建教学设计,把握课堂,才能有序、合理地与学生展开对话。以鲁迅《雪》的备课简记例说之。

《雪》文章篇幅不长,但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结合初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特点,本课的立足点定位在让学生触摸到一个有血有肉、孤独倔强的人,而不仅仅是“文思革”脸谱式人物。在《雪》中触摸鲁迅的孤独,让学生感受理解作为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在孤独中抗争,在孤独中战斗!先生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他歌颂那“孤独的雪”,同时在叙写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中,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结合文本特点和教材编者的意图,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即充分开展“对话”教学。

关注文本,真实解读,关注编者意图,关注学生学情,设计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有效对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的课堂对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几个原则:一文本最重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最真实、最自然的文本体悟,切勿抛开文本搞花样。二阅读时间充分。无论用怎样的阅读形式(可根据文本特点选定),保证阅读时间,也就保证了阅读的质量,也即是“对话”的质量。三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文本是客观存在的,读者是主动的,必须向作品敞开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章中,进入作者的内心,阅读的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四、要有必要的安静。让课堂有必要的安静,让学生的心静下来,才能有时间省察自己的内心。

本课就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朗读、默读、重点段落品读,多种朗读综合应用,保证读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上。

二、对话实施――多向对话

以《雪》的授课片段为例试说明之。

教学片段一:学生对第2段叠雪罗汉的描写展开了不同的对话。

生1:“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

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再从细致的堆雪罗汉描写推想,鲁迅先生的童年一定是有过这样美好的经历。从这点上说,你的理解有道理。但是,要知道所有文章所选用的素材,所写作的段落都是要为主题服务的。如果这两段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刚才你们已经理解到散文诗《雪》似乎是要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北的雪的描写,赞美一种精神。顺着这个的思路,是不是还应该再继续向下想一想呢?

生2:“我觉得,我感觉,这似乎是鲁迅先生以前的经历,第4段以后好像是鲁迅先生现在的生活。”

(这个答案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跟着响应)

生(们):对!

生(们):同意!

生(们):我觉得也是!

(实在是出人意料,却也着实让我惊喜!既然有学生热烈的回应,那么教师的参与就可以由点评,变为引导。)

师:那你们觉得,先生以前的生活怎样,现在的生活又怎么样呢?你们又是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1.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不过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三者”。要做好这个光彩的“第三者”,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敢于放手,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人。

两点注意:关于设问。要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文本而不是问题,学生的阅读应该在先,而不是老师的问题在先,学生先读的应该是文本,而不是老师的问题。本课就是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敲边鼓”。还要明白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应该是一种比较流畅,自然向前推进的,教师的设问不能截断学生的阅读思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如片段一,顺着学生的阅读,在学生的思维有了向前突破的时候,以巧妙的问题推动学生向前思考。

关于引导。教师的引导一定是以鼓励为原则的,但绝不能简而化之。如片段一,教师要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值得肯定或者发挥的地方,组织有效的语言进行鼓励或者引导;同时更要把学生发言中存在的语言或是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矫正。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对话”教学。

教学片段二:学生在理解作者对两段生活(下转第6页)的态度时,出现了分歧。

生1:我觉得作者是更喜欢现在的战斗的生活,你看“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多高度的赞赏啊!

生2:那他也挺喜欢以前的生活的呀,儿时的回忆多美好。

生3:“朔方的雪”在严寒中奋飞、升腾,多有生命力的描写,作者肯定是在赞美。

生4:赞美朔方的雪,也不代表就不喜欢南方的雪。南方的雪,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多美的雪景,颜色绚丽。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吗?鲁迅一定也喜欢南方的雪。

生5:那请同学们看第3段,写南方的雪易化、粘连,不就是说南方的雪意志不坚决吗!

(教师此时似乎都插不上嘴,学生一个跟一个地站起来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驳斥对方。在学生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而且最让我高兴的是,大家都从文章中找到了具体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和辩驳。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静下心来,回归到文章本身,再仔细读读、想想。然后小组内再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学生――文本――学生的对话

学生间的对话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成为“伪对话”,教师一是注意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合理分工,设流动组织者、中心发言人、书记员等。同时,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回归文本,如片段二教师的引导,文本始终是对话的基础。小组讨论的目标不是得出答案,而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得(收获),每个人都在切实有效地倾听与言说,在这样的对话中才能有更多的“新视界的融合”,实现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还要注意小组合作时机的选择,如片段二,学生在出现分歧争论不休时,很难静下心来全面地细致地阅读文本,学生间的对话也容易片面。教师此时正需要及时调整安排,在小组讨论中比较容易再思考和寻找新的语言细节,重新和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会更有效果。

其实生生对话,不仅体现在小组讨论中,也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对话不是一对一的活动,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不仅仅是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更重要的它更应该旨在引起思考、碰撞火花、寻求共鸣。每一个听者,老师和所有在场的学生都是对话的参与者。这样的对话过程,构架起了一座生生、师生、文本对话的高效立交桥。从两个教学片段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话,而且文本理解的转折点、推进点都在这种积极的对话,或者说是思维的碰撞中产生。这是所有教师都特别希望,特别高兴看到的。片段二正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思维,在多维对话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形成“视界融合”,最终提升自己。“对话”教学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对话”教学中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包建新.“教学对话”释义.语文学习,2005(10)

[2]蒋成.阅读教学的问答对话结构.语文学习,2006(9)

[3]胡立根.课堂阅读,呼唤回归真实.语文学习,2003(6)

[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