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梳理初中数学知识好帮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初中数学“问题串”的设计方法做了介绍,并举例说明,接着谈到了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发挥“问题串”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串 帮手 梳理
一、“问题串”的设计方法
(一)把问题生活化
初中知数学识并不难理解,但是由于初中生专注力不足,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不好,因而,教师在问题设定中,要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产生了兴趣,课堂讲解自然比较轻松。我们不妨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为数学问题设置一个最为寻常的日常生活背景,让数学生活化。
例1:在学习人教版《分式》这一章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题一,星期六小红和她的爸爸妈妈一家要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与她家相距约有35km,小红一家打算开车过去,车速为60km/h,那么,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博物馆?
题二,小红一家进入博物馆需要买门票,学生票、成人票、老人票的价格分别为10元、30元、15元,小红一家总共需要花多少钱,平均每人多少钱?
题三,进入博物馆后,小红发现,一楼有3个面积为a的展厅,有4个面积为b的展厅,有5个面积为c的展厅,一楼总共有多少平方米?
一连串的问题设置下来,因为有生活背景导入,所以并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学生跟着老师创设的情景问题,在不断的深入,探索式地进入了分式复杂学习之中。
(二)把问题精细化
数学问题精细入微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数学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渡。
例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题一,猜测如果P是BC的中点,那它到AB、AC的距离是否一样?
题二,如何证明?
题三,B到AC的距离,与P到AC的距离有什么关联?
题四,倘若P不是中点,那以上结论仍旧成立吗?
题五,BC延长线任意一点,到AB、AC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五个问题,伴随着P点位置的变化,我们由一个特殊的中点P到普遍,就可以把等腰三角形所有的性质都导出来,问题设置愈精细,数学知识愈深入。
(三)把问题灵活化
我们这里说的灵活化,并不是指一题多解,而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使课堂活跃,问题活化。
例3:仍以“等腰三角形”为例,通常,教师只会借助黑板或者PPT向大家展示、讲解,但这样就拉开了学生与这个抽象的图形之间的距离,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裁剪等腰三角形,把一堂单纯的讲解课,变为一项小型探究活动,学生有了可感的三角形,可以进行对折,找出中点,进而根据设定的问题,进行观察与猜测,这样就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另外,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问题串”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借助“问题串”认识数学概念
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内涵,还要对其外延有所掌握,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明白,概念中的条件、前提,学生都应该留意重视,从而牢固掌握。一般来说,概念的讲解中涉及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首先,这个概念的对象是什么,产生的背景;其次,概念中应该注意的前提、条件有哪些,此概念和旧知识有何关系;最后,把握其与相似概念区别。
例4: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三章《实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题二:现在我给出一串“有理数”,大家用笔算把它们化成小数,总结一下有什么特征?
通过这个问题,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很多学生迅速地得出了结果,其中“3”比较特殊,计算过程中就有同学问我,经点拨后,恍然大悟,写下“3.0”。
(二)借助“问题串”认识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包括法则、公式、定理等等,这些规律的学习并不能只靠教师的讲授,适当的时候,也需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公式、性质是展开探究式学习的极好素材,鼓励学生进行猜测、论证,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还能体悟到科研的精神及思想。借助“问题串”认识数学规律,应把重心放在这样几个问题上:该定理是怎样被发现的;它是如何被抽象出来的;它们的抽象概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民.精心设置问题串 意义建构结论.中学教研(数学),2011(11):29~32
[2]武秀红.梳理知识要“追根溯源”.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