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入意境,把握诗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入意境,把握诗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古典诗歌多含蓄深沉,鉴赏最大的障碍应该是对意境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意境即形象的表现,是情与景高度的交融,它在诗歌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歌 意境 情感 核心作用

中国自《诗经》始,已有三千多年的诗歌史,可说是个诗的国度,而诗歌可谓承载着中华古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因此,加强高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代诗文的阅读”这一版块提出“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的指导思想。我认为最大的“障碍”应该是对意境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了。

那么,何谓意境呢?《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这个定义里有两个词很关键。一是“形象”,这说明了意境是以形象为依托,假如无形象,则无意境。二是“表现”,有了“形象”,还要能“表现”出境界和情调,假如无“表现”,也不能算有意境。通过这样一番推论,我们似乎可把意境简要地理解为:形象的表现。意境是形象和感情完美的融合。下面我具体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其一,比如在《越中览古》一诗中,诗人李白并没有极力渲染越宫的荒凉与破败,而只用“惟有鹧鸪飞”五字轻轻带过,而在这一具体形象中,他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也寄予了对现实政治的殷忧。

其二,再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些学生初读此诗,有些莫名其妙,这不是离题么!其实,这也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多用比兴手法,融情于景寓理于景。作者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澈见底、“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的优美意境,而后自然发问,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结论,非常深沉婉约又清丽地表达了作者“人的心灵要清澈美丽,就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感悟。

通过这样地一番阐述,大家似乎应该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形象的表现,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意境是“古诗词之佳者”所以称佳的关键所在。有意境就是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能形象地传达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以说,我们要判断意境之有无强弱,一定要紧紧抓住“诗中的形象是否或强弱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感情”这一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正确地判断一首诗的好坏。

现在我具体举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乃送别之作。开头两句直接叙述,用笔朴素平实,明白如话。然而“烟花”这一形象却是诗人用心之处。叙事中稍有点染,写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融融春意。细细体味,此虽无直接言情,却在反衬中,透露出了一怀淡淡的送别友人的惆怅心情。三、四两句诗人为何还久久地伫立楼头,凝眸远望帆远山尽呢?诗人没有明说,只写道“惟见长江天际流”,这种用形象来表现作者心中的一怀感情的创作手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纵观全诗,诗人没有裸地倾吐感情,也没有纯客观地描写景物,而是将感情和景物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含不尽之情于言外”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称这首诗为有意境之诗。也正因为其有如此鲜明的意境,才一直以来为读者所称赞。

又如: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写的是秋江景色。作者用“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滚滚”江水等一系列具体的形象,生动而又多方位地把心中的一怀悲凉凄清的情调渲染的浓郁而沉闷。此亦为有鲜明意境之诗。

综上所述,我以为判断意境之有无,应以“诗中的形象是否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为标准。也就是说诗中的真景物应当表现作者心中的真感情。

意境在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没有意境也就不成为诗。

其一:意境之有无是判断诗是否为诗的主要依据。

王氏在《人间词乙稿序》中云:“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这也是王氏鉴赏论中一项总揽一切的最根本的标准。诗之所以为诗,不在于其外在的分行、分节、押韵等这些表层的特征,而在于其有鲜明的意境。我们常称赞一些文章,如小说、戏剧、散文中的精品,写得像诗一般。其实就是讲这些文章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意境是“形象的表现”,形象是意境的基础。然而,虽说诗的基础是由一个个的形象构成。但一个个形象只有通过诗人用情感将其串成一个抒情的有机体,才能表现出诗的底蕴。而诗人用情感把形象串成一个有机的过程,也正是意境形成的过程。所以说意境是诗歌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用几个名词就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其中,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凄楚的情景:远方游子在夕阳西下之时,冒着飒飒秋风,让瘦骨嶙峋的羸马驮着,蹉跎在风沙弥漫、坎坷不平的道路上。正因为这好诗有了优美的意境,才会脍炙人口。

其二,意境之强弱是评价诗之好坏的重要条件。

当认定一首“诗”是诗之后,接着可评判诗的好坏。然而根据什么来品评呢?我觉得主要应该根据意境的强弱来评判。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判断意境之强弱主要是根据形象表现情调的具体或抽象为标准。也就是说诗中的形象能够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作者心中的情调,我们称之为好诗,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一“闹”字写尽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也抒发作者的喜悦之情,融情入景,可谓是意境鲜明。又如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一“弄”字,炼字精辟,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写活了。这两句诗中的形象都渗入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故境界全出。反之,只抽象而又一般地表现情趣,我们称之为坏诗。

可见,判断诗之是否为诗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境。而判断一首诗的好坏,也应以意境的强弱为圭臬。所以说,诗离不开意境,意境在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红花还需绿叶扶,虽然说意境在诗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是要让一首诗成为经典的篇章,当然还需要音律、语言、表现手法等艺术技巧辅助,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了。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5.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