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文教学目标梯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梯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学目标梯度的设置,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注意语言文字应用目标梯度的清晰性和人文熏陶目标梯度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目标梯度的提升,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教学策略的由浅入深。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梯度;阅读教学观摩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23-03

北大教授温儒敏指出:“一个小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路教上来现在碰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怎么解决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梯度,是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本文以第九次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为例,就阅读教学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梯度做初步探讨。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梯度,是指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内容难度逐渐递增。难度的级差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教学。

一、教学目标梯度的设置

(一) 教学目标梯度设置要依据学段目标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目标和人文熏陶的目标。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梯度,在课标的课程目标里是有比较明确体现的,教学内容的难度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递增。比如,识字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在第一学段较集中识字外,大多是随文识字,也就是说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第一学段是“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如:比较二年级课文《会走路的树》(山东张臻老师执教)和四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北京贾宁老师执教)的识字教学目标。

二年级《会走路的树》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目标,有借助偏旁识字,梳理左右结构的字的写字规律,落实的是“学习独立识字” ;四年级《圆明园的毁灭》,则体现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字形字音一般能独立学习,而教学则把重点放在字义和词语上。

又如,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随着学段的升高,难度也随着递增。词句的理解,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第二学段,主要是在上述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则主要是“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看出,词句教学的学段难度递增是明显的。

再如篇章的理解,第一学段不作具体要求,到了第二学段,则对篇的阅读,如篇的主要内容、篇所表达的情感、篇的表达顺序的教学要求,做出具体规定;到了第三学段,则对篇的文体教学要求,如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做出具体规定。

比较四年级《圆明园的毁灭》(北京贾宁执教),五年级《桃花心木》(湖北何先成执教)阅读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着眼点是篇,而着力点是段,要求“明晰各段间的联系”,体现的是第二学段要求;而五年级《桃花心木》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篇,要求体会篇章的“借事喻理”的写作方法,体现的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梯度设置的清晰与模糊

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目标的梯度与人文熏陶的教学梯度,前者要清晰,而后者则比较模糊,这是由各自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是由一个个确定的知识点组成的,必须清晰;而人文熏陶是精神方面的、情绪方面的,则在程度方面具有不确定性而显得模糊。

比较六年级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浙江王彧钊执教)和《伯牙绝弦》(海南黄婷婷执教)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这两篇课文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目标的梯度都是确定的、清晰的,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要求“以批注的形式正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伯牙绝弦》的“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的要求,梯度要求都很明确;而人文熏陶目标梯度都是比较模糊的,如对照同专题的课文,在目标表述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二、 教学目标梯度的提升

(一)教学过程的线性与螺旋性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难度系数小的,可以像爬楼梯式的线性直升;教学难度大的,则必须如爬陡坡盘旋式进行。

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游览顺序,一目了然,就可以线性进行。而课文中的“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是重点教学目标。此目标教学难度大,教学中不适宜直奔目标,而应该是铺设螺旋式台阶,减缓教学坡度。

如江西甘密老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的教学: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如何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可以看出,执教者并不是直奔“表达方式”,而是从感知、理解到读写迁移再到表达方式,是螺旋式而不是线性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梯度的提升,基本教学策略是由浅入深,或者是从语言表层意思的感知到深层意思的理解,或者是从阅读理解到表达应用。此外,从具体教到放手学,也是由浅入深。

1.从语言表层意思到语言深层理解。

我们知道,一篇课文内在的意旨、美感,是由语言的表面形式来实现的。阅读时就要从表面的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从理解语言表层意思到深层意旨、情感,这叫“披文以入情”。

一篇课文表层的语言形式,无非遣词造句,主要包括用词、句式、辞格、语言的声音形式,非语言形式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从语言表层意思到内在主旨、情感、需要感知、想象和理解。

比如内蒙古杜彩云教学《普罗米修斯》,先感知主要人物,再深入理解主要人物特别是其中的普罗米修斯。

2.捕捉主要人物。

通过课前的阅读,你知道,《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哪两个神之间的较量?

3.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1)具体化宙斯的形象,感受宙斯是个怎样的神:

①文中对宙斯的直接描写只有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②这段话中哪个词特别有表现力?

透过“气急败坏”这个词,我们仿佛听到了宙斯哪些发怒的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宙斯哪些发怒的神情和动作?

(2)直面普罗米修斯受难的画面,感受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

精读第六自然段,进行以下几个层次的阅读指导:

①一读,感受痛苦。

②二读,想象画面。

③三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

④小结

3.从阅读理解到表达应用。

从阅读理解到表达应用,可以是课文局部的阅读理解到表达应用,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表达应用。

比如广东易志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是课文局部的阅读理解到表达应用。

1.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

(课文: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1)生自由读文段,并说说从哪些词感受到德国风景之奇丽。

(2)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表达效果:两个写花的词语连用,是否显得有些重复?

2.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小练笔: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湖北何先成教学《桃花心木》,则是篇的教学之后的表达应用。

第一课时:研读作者如何将 “树”和“人”联系起来,达到借事喻理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表达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从具体教到放手学。

有老师的具体教,难度大的也可以化深为浅;学生自己学,有“法”可依,能迁移应用,学习就能不断深入。这也是由浅入深。

比如朱自清的《匆匆》,语言文字是比较难以揣摩的,但如果能具体引导学生品味一段再让学生自己揣摩体味,则会化难为易。请看黑龙江赵昭《匆匆》的教学: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

①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②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梯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前教材“梯度丧失”(温儒敏语)的情况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但这个工作,再难也要做,时不我待,我们要为学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