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训”导“赏”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训”导“赏”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鉴赏呢?本文通过对初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的反思,尝试以优化诵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品读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强化以“训”导“赏”,让学生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通过作文训练运用帮助学生提升赏识能力。

关键词:反思;训练;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3-02

“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强迫自己读读背背诗歌,甚至把它默写下来。《如梦令》又不是考试范围,不要读了,老师。”笔者和学生接触时,碰到了很多类似的学生,不禁感叹:成人的功利、浮躁,让身经百战的学生也变得功利、浮躁。仔细一想,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诗歌就是为了考试时得分,特别是有中考任务的初三学生,目的更明确:拿下中考古诗文默写的10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笔者作为一线的初三教师,也常犯这样的错误:坚守应考阵地,默写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每年重复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诗歌内容、主旨及写法特点,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既没效果,也没激情感悟。

反思:学生的应试心理、教师的教学模式肯定扼杀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诗歌,不仅体现在对诗歌背诵、情境的理解上,更应是体现在对诗歌的运用之上。可是面对中考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如何既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歌的美又合理地把中考结合起来呢?由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优化“读”“诵”

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都明白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时,如果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意境,学生会更好地体会古典诗歌的美。

笔者给两岁半的女儿教读《静夜思》时,女儿的反应让笔者喜出望外,她不仅能跟着读,还能背出一句:床前明月光。再教她读一遍,效果没有之前理想,记住前半句忘掉后半句。继续教她读几遍,结果还是一样。心想:是年龄太小了达不到她年龄认知水平的范围,还是教的过程出了问题?小时候把《鹅》变成了催眠曲哄她入睡时,从来没有教她读过、背过,只是每天在她耳边重复,如今她却能倒背如流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脱口而出啊!于是尝试让女儿站在窗前指着天空问:“看见了什么?”她一下子就回答月亮和星星。“对了,抬起头就看见了月亮,所以‘举头望明月’。记住了,宝宝。”过了很长时间,想起来又叫小孩子背背《静夜思》,她把解释过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光”两句诗牢牢地记住了,可是没有意境解释的“疑是地上霜”“低头思故乡”两句却忘得一干二净。笔者想:学生学习诗歌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经过默写环节还是很快把诗歌忘掉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机械记忆,不理解诗歌的意境,找不到记忆的可靠依据。诵读只是基础,意境才是学生牢牢记住诗句的关键。如果不理解,诵读百遍,还是不理解,而且很快就会遗忘。通过意境理解、反复重复优化学生的记忆,是笔者首先要实践的。

二、以“训”导“练”

“训练”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可以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等基本功抓起,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

1.课堂训。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心理体验。“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原始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开学第一天就给每个初三学生下发古诗词曲50首,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互相合作或通过齐读让学生扫除读的障碍,并有初步把握。可以让学生早读(指每周2天,每天15分钟的早读时间)、放声齐朗读。开始时读得比较慢,到一定程度就让学生加快节奏朗读。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高昂的朗读情绪,通过听扫除不会读的字,通过听感受诗歌的情感起伏,调动内在的积极性,更聚精会神。学生有意无意中也记住了诗句,感悟到诗歌的美,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把握50首诗歌的基础上,老师只作简单的点拨:第一,读正字音和停顿;第二,读准节奏和语调;第三,读出感情和韵味。

2.课外练。“口”与“手”双管齐下,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心理体验。要求学生每天课外练,统一进行以诗歌为内容的钢笔书法练习,并提出具体要求:①每天练习2首古诗,把诗歌写在统一印发的练字方格内。②把字写在方格的“回”字型里。③笔画直,结构对。④一个月内把50首诗歌的内容练习完一遍,一个学期每首诗歌练习5遍。这样既可加强诗歌的练,也提高了书写的质量,更可在中考中占书写绝对优势,学生也不亦乐乎。

三、从“析”到“赏”

在教学中,品诗环节是学习诗歌的关键环节,让学生有方向可寻,有格式可依,有信心可做,也是教学的难点环节。

1.格式入手。在学生的心目中,赏析诗歌是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就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兴趣。为了能让学生是化难为简,让学生重新亲近古诗词,笔者觉得可以尝试用现代文品味语言的方法进行,从几个特定的格式入手,例如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哲理、描写方法(环境、人物)、关键字词等初三学生所熟悉的技巧,通过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让学生赏出感觉和想法,尝到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鉴赏不再“望洋兴叹”,建立赏的信心,也可以把现代文与诗歌赏析融会贯通。“析”的格式一般有:运用了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例如析《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格式可以写成: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鸟拟人化,写出了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的伤感场面,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情感。赏《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时,格式可以写成:本句用“牵”“擎”“卷”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出猎时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刻画意象,以期达到诗歌意象的鲜明、具体、生动。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语言时,可以重点以诗句修辞手法进行多次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一些要领。

2.赏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一系列心理体验中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在作文训练时设定格式训练,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赏以致用、学以致用,由形式到内容质量的提升。①运用作文题目训练赏:“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用作“以书或考试”为话题的作文题目。②运用作文题记训练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用作作文《我该怎么办》的题记。③运用作文语言表达训练赏: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学生每学完一首古诗就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训练,形成运用的习惯,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应考能力与诗歌的赏析能力逐步加强。

这样,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才会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