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具体,减少抽象性的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中美新课程教材密度知识的教学进行对比,从中看出我国教材的逻辑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但没有把材料和技术落实到概念的教学之中;美国教材逻辑性不强,但概念联系生活,起点低,能把材料与密度相结合,突出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希望借助对比分析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将物理知识的教学具体化,减少概念教学的抽象化。
关键词:新课程;密度;教学比较
学生的知识在于构建,具体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构建新知识,抽象的教学往往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具体知识的构建。物理的知识多数逻辑性强、抽象性强,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降低教学的难度很有研究的必要。
“密度”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密度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物理研究方法,知道物理探究的实施过程,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我国现有的密度知识教学,常常不能积极联系科学的发展,而是把新材料及其应用和物理概念的教学割裂开来,造成了知识联系的不紧密,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比较中美的物理知识教学,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科学内容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密度教学内容
1.中美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该标准已经意识到了物质属性的教学要与材料进行联系,但这样的联系似乎只是停留在生活的应用上,并没有和概念的教学、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在“物质属性”内容的教学中指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但没有提到密度与材料的联系,将材料和密度割裂开来。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解释科学内容时指出:物理教学的内容范围包括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这类传统学科领域;也包括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其科学标准指出科学和技术相互联系有它的进步性,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中,使用了物体和材料的性质,不同于我国课程标准的物质的属性;它并没有将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进行研究,而是联系基本的概念教学,突出了科学和技术进步的融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上述标准的指导下,中国和美国都有相应的教材。把我国和美国现行的教材比较一下,看看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我们理解课程标准,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中美密度教学比较图表
二、中美教科书密度知识教学的对比分析及想法
1.中美密度教学的对比分析
密度教学图表中,中国新课程物理教科书有一定代表性的有苏教版、沪粤版、人教版。它们都介绍了密度的基本概念,但是其内容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它们的研究方法有相同性,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但是研究思路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1)苏教版中学物理教科书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物质的三个体积不等的长方体,分别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分析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找到一定的规律;通过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引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特有的性质。体积不等的长方体便于学生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体积,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去探究物质的属性,知道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知道通过具体的数字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通过规律得到了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其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得到了体现。但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是物质,物质的范围有多广,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何能反映物质的属性等,形成了学生认识的难点。
(2)沪粤版教材采用了木块和铁块,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木块和铁块的体积,通过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得到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不同种物质的特性,引入了密度的定义。沪粤版密度的教学采用了量筒测量体积的方法,直观易行,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进行测量,学生容易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容易实施。但木块容易漂在水上,测量体积时容易存在误差。它的密度概念也是建立在物质特性的基础之上,倒不如说木块和铁块材料的不同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反映。
(3)人教版教材是我国比较权威的教材,它采取两个实验分别进行比较的方法。先拿不同体积的铝块进行测量,测量质量和体积,得到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再利用不同材料的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最终总结为该性质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同一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过程清晰,逻辑性强,应用到了正反比的关系。但概念还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没有涉及材料的特性,概念的得出也较为抽象,只能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中去理解。
美国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出版的教材利用气球和一瓶水的不同,画出了气球和水单位体积内微粒的多少,形象地比较了不同材料的密度。得到了密度:The density of a material is a measure of how much matter is packed into a unit volume of the material.密度和材料联系紧密,起点低,很容易理解。再利用两块巧克力体积不同、质量不同但是密度相同的事例解释了材料和密度的联系,最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找到测量密度的方法。但是利用气球和一瓶水的不同来理解密度确实简单易懂,比较具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自己的看法
从中美教材的比较来看,中国新课程的教材逻辑性很强、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偏重于公式和概念的应用、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有一定的益处,探究方法落实到位。缺点是难度较大,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应用的难度也会加大,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我国新课程教材知识适用的范围过大,过于抽象,能保证科学的精准性,但学生理解能力跟不上,不如下一个台阶,寻求一些符合学生实际认识概念和讲述方法,切实将材料和技术落实到基本概念的教学之中。
美国的教材同样也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但讲述概念起点较低,联系生活,用平实的语言联系新技术将概念解释清楚;虽然美国的教材在讲述概念上的逻辑性较低,但对于一章内容的逻辑性较为重视。专门开辟了实验室、新材料新技术板块,为学生拓宽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我们的教材教学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认识,从低到高,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步,多联系生活,将知识具体化,将技术材料融入平常的教学之中。避免过难的数学或者过于抽象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14.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5-12.
[3]江苏科技出版社.苏教版物理教科书,2011-09.
[4]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物理教科书,2011.
[5]沪粤版物理教科书,2011.
[6]The McGraw-Hill Companies.Glencoe Focus on Physics.,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