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育规模优势 提升区域竞争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育规模优势 提升区域竞争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省通州市连续8次荣获“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市)”称号,连续5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行列。2005年,通州市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超千亿、投入超百亿,财政收入超20亿元。

通州市通过培育规模经济,其龙头带头作用日益凸显:一是拉动了经济跨越发展。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规模企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全市板块经济、特色经济、优势经济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占比达4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市列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将有效地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跨越发展。培育了一批特色名镇,川港镇被评为中国绣品特色镇,姜灶镇被评为中国家纺名镇。平镇镇被授予“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殊荣。三是加快了企业做大做强步伐。

下一步目标及措施是: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年均增加200家,到2010年达到2000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2家,超50亿元企业2―3家,超30亿元企业3―5家,拥有国家级名牌3―5个,省级名牌40―50个。

一、打造政策导向平台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促进企业做大强的激励文件,努力形成争先创优、尊重创业的良好政策导向。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将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对不同基础水平和经济规模,实行分档考核,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组织推进力度。实行重大项目市、镇、部门三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形象进度,及时化解项目建设在用地、信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

二、构筑企业升级平台

加大有效投入。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项目,注重提高“三个占比”,即不断提高工业投入中技改投入的比重、提高技改投入中技术装备投入的比重,提高技术装备投入中设备投入的占比。大力开展重点企业翻番竞赛活动。按1―5亿元、5―10亿元、10―30亿元、30亿元以上四个层次实行分类指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规模企业进入亿元企业行列。全力促动企业上市,实现资本扩张。

三、构筑集聚集约发展平台

注重集聚发展。围绕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与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研究制定相应的准入、扶持、限制等配套政策,引导重大项目向开发区、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实现产成品区域内的完整配套。注重集约发展。扎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设标准,足额高效利用土地。对符合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指标,优化组织报批,优先进行供地。

四、构筑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企业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合作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科技项目源。抓好一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和试点企业。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达2%以上,亿元企业技术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30个以上项目进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

五、构筑“四名”创建平台

积极创建知名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扩张型、名牌连锁型、创新活力型等特色知名企业群。扎实推进名牌名标创建。争创一批省市级以上名牌名标,努力形成名牌产品产业链。重点做好家纺、钢丝绳、食品等优势产业整体创牌策划。加大扶持力度力争东源集团中国名牌争创成功。扩大名人效应。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领军人物、技术拔尖人才和操作能手。创建特色名镇。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