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学习经验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索,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学习经验体系。
一、联系日常生活,构建生活经验数学化知识链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新知识与小学生生活中的旧经验丝丝相扣。如何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并应用、提炼它产生新的知识呢?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师:一个月有多少天?你们知道吗?
生1:有的30天,有的31天。
生2:还有28天和29天的。
师:究竟哪个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呢?你能完整地说出来吗?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完整的,只能零散地说出几个月份,笔者趁热打铁及时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多次接触和运用年、月、日的知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储备。笔者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作为本课知识生长的基点,诱导学生探讨、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促“旧”转“新”的学习经验。
二、注重操作反思,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性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它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看得清、讲得明的客观现实。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先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各种长度的小棒拼成三角形。学生拼得不亦乐乎,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并非所有的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那么,怎样的小棒才可以拼成三角形呢?笔者及时抛出这个问题。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恍然大悟,再进行操作验证,终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生拼三角形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手指运动”,更是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手和脑有效配合,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刻、牢固,为积累实践性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探讨氛围,引导学生积累探究性经验
学生探究性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探讨问题的氛围,设置各种类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发给同桌学生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的表面积大,学生答案不一产生了思维冲突,之后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你是怎样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
生1:我把长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求出它的表面积。
生2: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由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还可以用长×宽×2+长×高×2+宽×高×2求出它的表面积,这样更简单。
生3:由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也可以用(长×宽+长×高+宽×高)×2求出表面积。
生4:我的长方体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我的求法更加简单:长×高×4+宽×高×2。
师:又是怎样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
生5: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最简单,因为它的六个面完全一样,只要用棱长×棱长×6就行了。
此教学环节,笔者采用“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自由驰骋。拓宽思路以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学生积累的探究性经验将更丰富。
四、创设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境,促进学习经验优势互补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存在着差异。如何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完善各自的学习经验呢?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探讨把若干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行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有没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拼,有的算,有的认真观察,有的指导操作,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当进一步探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时,组与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互不想让。在无法统一结论时通过计算来验证观点,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有的高兴,有的懊恼。笔者请判断正确的学生说说其思维过程,别的学生边聆听边操作验证,终于达成共识。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思考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很快包装好,理由是见过商店里是这样包装的。笔者追问:“你能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说明吗?”学生又开始了小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经验的差异促使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倾听、模仿,不自觉中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和充实,完善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整理和提升已有的学习经验,让错误的变得正确,让模糊的变得明晰,让片面的变得完善。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经验的改组和升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更实用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