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运河中国呈现给人类的奇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20年代的大运河,许多设施仍需借助人力。
如果在历史的版图中寻找中国古代文明最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傲然矗立,一个悄然流淌;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比拟于人,它们就像一对夫妻。一个冷峻,一个灿烂;一个征伐,一个孕育。相伴而生,千年厮守。
但是,在今天,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中国人对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运河早于长城。在公元前5世纪,当人类虔诚的心智尚处于神话年代,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在他统治的疆土北方,决定挖掘一条河渠以运输战争粮草。这个国君叫夫差,这条河渠叫邗沟。
运河的历史就是从邗沟开始。自夫差之后,多少帝王都在进行着开掘运河的接力赛。到1293年的元朝,自杭州到北京的运河才全线贯通。这是中国呈现给人类的奇迹。
说来奇怪,一条京杭运河,少说也与几十位皇帝有关。但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吴王夫差与隋炀帝杨广。
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沧州、济宁、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应运而生。在漫长的中世纪,特别是明朝,中国有一支特别的军队名叫漕军,在运河全线,这支部队的数量高达三十万人。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在明代,有江南三大政之说,分别是漕政、河政、盐政。三大政中,河政与漕政都与运河有关。几乎一多半的工部尚书都是水利专家出身。列于朝廷财政预算的河道治理经费,仅限于长江、黄河、淮河与运河四条。由此可见,运河对于一个庞大帝国的重要性。
在沟通京杭的长达1800年的开掘过程中,运河从来就是国家工程。明代时,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永乐十二年,由东南即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带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从过去的40万石左右升至260万石,从此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
可以说,中国大运河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段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财政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形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在扬州十年,他眼中的山环水绕之胜景,便是对运河流域的生动写照。
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在这个章节中,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风俗的衍生与生活的愉悦。
迁都,是影响明朝国运的一件大事。一个国家的首都,必定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将东南丰饶的物资运往北京。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弃了北京而建都南京,京杭大运河便迅速地衰落。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把首都迁往北京,恐怕不到明代中叶,运河便可能会因无人管理而淤塞废弃。此前北京曾两度建都,但因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物用之需,对南方的依靠还不算太大。但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与淮河。为了增强通航与运输能力,明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它急剧地衰败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这导致运河功能的退化,也是淡出我们生活的重要原因。
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今天,连接两座城市的铁路与高速公路,都只需十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若是乘坐飞机,更是缩短至两个小时。科技发展导致交通利器的产生,同时也使人们的心智产生极大的变化。古时候,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