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美国影片《喜福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美国影片《喜福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影片《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1993年由谭恩美本人改编剧本,王颖导演,温明娜、俞飞鸿、邬君梅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引起巨大反响。影片讲述了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之间的生活经历,母女之间既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浓缩了战乱与移民中的喜乐辛酸。影片围绕着母女相处的心结和婚姻的困境而展开。

[关键词]《喜福会》;心结;困境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连续9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出275万余册精装本,获当年国家图书奖、1990年联邦俱乐部图书奖和加州书评会最佳小说奖,并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①《喜福会》的故事围绕四对母女的关系展开。吴宿愿在抗日战争中逃难来到桂林,与另外三个妇女凑在一起打麻将来消磨时光,称之为“喜福会”。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后,她与在教堂结识的华人移民妇女钟林多、许安美和顾莺莺重组了喜福会,四个家庭被安排在一张麻将桌上。影片伊始,“喜福会”的创始人吴宿愿刚刚过世不久,由于麻将桌上三缺一,林多阿姨、莺莺阿姨、安美阿姨便劝说宿愿的女儿君代替她的母亲。然后母亲们和女儿们就像打麻将一样轮流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母亲们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辛酸遭遇以及和女儿的冲突,而女儿们则叙述了和母亲所产生的心结。前尘往事,从一只珍藏的鹅毛中娓娓道来。

一、母女相处的心结

林多阿姨4岁那年在母亲、媒婆的安排下和大户人家黄太太的儿子天裕定了亲。林多15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到黄太太的家中和天裕成婚。由于天裕少不经事,她无法怀孕,便经常遭到婆婆的打骂,林多在煎熬中度过了四年无爱无性的婚姻。一天,她在无意中听到了女仆和车夫的对话,知道这可怜的女仆怀了车夫的孩子,但车夫却百般抵赖。她利用婆婆迷信祖宗的弱点告诉婆婆女仆才是祖宗中意的媳妇,她肚子里已经怀了天裕的儿子。就这样,天裕成了女仆的丈夫,林多得以离开黄家,动身前往上海。

多年后,林多在美国结了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威弗莉小时候是象棋冠军,林多很是骄傲,拿着登着她照片的杂志四处炫耀,这让威弗莉感到羞愧。于是,她出言顶撞了林多。从此以后,母女间争吵不断。林多觉得女儿自以为是,不尊重自己。威弗莉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和她唱反调,总是想尽办法为难她。她即将再婚,嫁一个叫理查的美国白人,妈妈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婚礼举行在即,母女间又因为做头发的事情冲突起来,女儿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喜欢他?”看到女儿掉泪,妈妈这才说出心里话:“你怕我不喜欢他?傻女儿,我如果不喜欢他,我会客气的不讲话,然后私下咒他得癌症,咒你变成寡妇。孩子啊,我当然喜欢他。”女儿听得既高兴又委屈:“你不了解你对我的影响力,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我好像又回到4岁时那个哭着入睡的小孩。因为我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欢心。”这时这对母女才都明白,她们彼此在乎对方,又彼此挑剔对方,彼此伤害对方的同时,又在意对方是否幸福。不过母爱最终化解了母女之间的心结,母亲和女儿最终和解。

宿愿阿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赴重庆与丈夫团聚,在逃难的路上,她得了严重的赤痢。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遗弃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没想到,当地的村民救了她,再去找女儿时,女儿已音信全无。这成了宿愿心中永远的痛。到美国后,宿愿再婚,生下了女儿君。她对女儿给予厚望,她按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的前程,希望女儿能成为蜚声海外的钢琴家,她甚至不惜为别人打扫房子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在女儿的钢琴处女秀演砸了后,她依然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不管女儿愿意与否,继续让女儿练琴,母女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女儿喊道:“我不是你的奴隶,这儿不是中国,你不能逼迫我。你要我成为你希望中的女儿,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母亲连拉带扯地硬把女儿推到钢琴旁说:“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的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从此以后,君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

一次,因为君撰写的广告文案被威弗莉公司退回,君跟威弗莉起了争执。威弗莉说:“那不是我们需要的风格。”君被威弗莉羞辱惭愧极了,偏偏母亲说:“没错,风格是学不来的,君不像威弗莉,八成是天生的。”君觉得自己不仅被威弗莉占尽便宜,还被自己的母亲落井下石。

威弗莉走后,君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对妈妈说:“很遗憾你生了一个废物,我替你感到失望。我的成绩、工作、婚姻、你所有的期待都落空了。”妈妈说:“我从未期待过什么,只是希望。希望你拥有最好的,这有错吗?”女儿难过地说:“当我无法达成你的希望时,这就伤害了我。不管你希望什么,我都不可能超越现在的我,但你却一直看不出我是什么样的人。”妈妈久久注视女儿,取下随身的项链说:“带着它。这条项链会让你记得,我了解你。那只烂蟹,只有你才会吃它。别人都是抢最好的,但你却和别人不一样。威弗莉吃最好的蟹,你却吃最糟的。因为你有颗善良的心。你有种独特的风格,八成是天生的,我了解你”。母女相拥而泣,母女之间的心结从此打开。

半年后,妈妈过世了,父亲把珍藏的鹅毛交给了君:“妈妈最后不想把它给你,她觉得自己不够格。因为她放弃了对两个女儿的希望,身为母亲永远不能放弃对子女的希望,但她却没做到。自从你出生,她便把所有希望移到你的身上,包括对双胞胎的希望。”

君此时才明白母亲的心――哪有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女,殷切希望的背后是母亲对自己永不言弃的爱。她带着这根鹅毛回到了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妹相认,弥补了妈妈未尽的爱。君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之间的误会得以消解。以前母亲的希望对她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现在母亲的希望则成了她心中最坚固的力量。

母女间心结的产生说到底是中美两种文化交织碰撞的结果。母亲们的内心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子女有着较高的期待。在母亲看来,她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物,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因为她们要让女儿将“美国的环境”和“中国人的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然而,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女儿却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强调自己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不愿接受母亲的中国式家长作风,反对母亲过多地干预自己的人生。因此,母女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令人欣慰的是故事并没有无限制地展现母女间的冲突,而让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懂得了母亲的感情,以及自己和母亲冲撞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在故事的结尾处,母女间的和解自然形成。

二、婚姻的困境

莺莺阿姨年轻的时候嫁给了纨绔子弟林肖,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却发现婚后林肖依旧花天酒地,在外面和一个戏子鬼混。丈夫的羞辱和虐待,使莺莺的精神崩溃,恍惚间将自己的儿子溺死在澡盆中。因为这个男人夺走了她的纯真、青春和心以及所有的一切,她也要夺走惟一属于他的东西。数年后,她移民到了美国,再婚后生下了女儿李娜。但中国的一切永远跟随着她,痛苦如影随形。几年后,莺莺终于从精神的创伤中走了出来。她去拜访李娜的新家,几眼就看出女儿婚姻的裂痕,她在女儿的身上又看到了那种害了她一生的懦弱。她不想女儿重蹈覆辙。于是,刚刚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母亲重新选择坚强,她掀开了自己隐隐作痛的伤疤,给女儿讲了自己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不幸告诉女儿:要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并勇敢离开不珍惜自己的人,否则结局只有毁灭。

安美阿姨的女儿罗丝嫁入豪门后,一切以丈夫为中心,只问丈夫不问自己,无怨无悔地打理着内外,而换来的却是丈夫的背叛。失去了自信的罗丝独自落寞,自怜自哀,甚至离婚前夕还为丈夫做点心。安美阿姨忍不住问道:“你得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个派?你以为他看到了这个派,就会遗憾自己不珍惜你?你这么想……你就太傻了。你每次你送他礼物都像你在求他:‘请收下。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不够好,不如你重要。’你这样看待自己,他当然视你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你就像我的母亲,从来不懂得自己的价值,直到无法挽回。”

安美阿姨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不久,就惨遭大户人家的老爷吴清的骗奸,怀了吴清的孩子,婆家人将她扫地出门。更可悲的是,娘家人也认为她伤风败俗,有辱门庭,不肯接纳她。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回到了吴家,作了吴清的四姨太。可生下儿子后又被二姨太夺了去。安美9岁那年,外婆病重,母亲赶回家中。不想再失去母亲的安美不顾舅舅的反对随母亲来到了吴家,但女儿在吴家的地位依然卑贱。为了女儿能在吴家地位攀升,母亲吞了裹着鸦片的糕点,自杀身亡。

安美以此告诉女儿,外婆一生委曲求全,为了让女儿能过上好日子,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她却不知道女儿最需要的就是母亲的陪伴,而不是如何优越的物质条件。安美的母亲来不及看清自己的重要性,便撒手人寰,离安美而去。因此,安美希望女儿能及早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母亲的话唤醒了女儿,当丈夫前来协商卖房子的事情时,她对丈夫大声说到:“你滚出去吧,你不能拿走我的房子,不能带走我的女儿,你不能夺走我的任何一部分。”我曾说过:“我的爱无足轻重,你的爱才珍贵,全是一派胡言。”出人意料的是,罗丝的喊叫却挽回了濒死的婚姻。因为丈夫就想听到她的声音,听她说自己的意见。

莺莺、李娜和罗丝在婚姻中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曾认真和丈夫谈过自己的需要。那种退让、忍耐的特质,像是根深蒂固流在血脉里。安美阿姨感慨到:“我长于中国,从小被教导不要有欲望、要承受别人的污蔑、要吞下所有痛苦。没想到我用另一种方式教育你,结果却相同。或许因为你是我生的女儿,如同我是我母亲所生,我们就像在走楼梯,上上下下,一步又一步跟着,永远重复着同样的宿命”。

三、结语

影片最感人的部分,并不是所有人的问题得以解决,而是母女间的亲情得到了交流。女儿接受了母亲的爱,同时也回馈了母亲的爱。母慈子孝――这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的传统价值。所以影片是以母亲“慈的心”为开场白:“在那儿,没有人会用她丈夫胡扯的话来衡量她。在那儿,没有人会看扁她,因为她会说一口地道的英文。她将衣食无忧,不需要再吞下任何痛苦”。片尾则以女儿的“孝的心”作结,因为君回到了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姐妹相认,她向双胞胎姐妹讲述了母亲的故事。她终于为母亲做了一件事情,没有辜负母亲长久以来对她的期盼。

注释:

① 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参考文献]

[1] 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2] 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晁宏晏.评电影《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J].电影文学,2012(17).

[作者简介] 王国光(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