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符号传播的模式与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符号传播的模式与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从H・拉斯韦尔研究符号传播的五个要素出发,结合了拉姆斯的大众传媒和德费勒的互动模式、皮尔斯的媒介、指涉物和解释、莫里斯的符号的表征指涉物划分为五种类型和狄尔泰的符号传媒模式,“精神科学”,分析了符号传媒过程中的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及其符号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关系,指明了符号传媒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符号;传媒;模式;途径

引 言

人类社会在进行信息传媒的过程中,前面有很多的传媒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的符号传媒模式,在研究符号传播的模式结构中发掘符号的传递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传播的途径,由此,当我们在进行符号传播的研究的过程,有不得不将每个信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妹一个信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的结构与该信文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结合起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学者提出的符号传播的模式,引出符号传播的模式,并逐步的研究符号传播的过程和内外含义。

1、符号传播的模式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所谓的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者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他指出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模式与事物的对于关系,是对事物的抽象化和定性质化;第二层含义是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相对应,但又不等于理论本身。”模式虽然不能完全的解读事物的特征,但又反映出了事物本质的一些特征,是理解事物和解读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5]。

1.1传播的模式

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对后来的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其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基本上沿着拉斯韦尔这条思路形成(如图“1”上半部分所示)[5]。

C・香农和W・韦弗在《数学理论》中则认为:“传播过程的数字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讯的过程,第一个环节是信源,通过讯信发展到发收器,经过传输由接收器还原为讯信,最终转换为信宿。奥斯古德和拉姆斯在此基础上发展该理论,相继提出了循环传播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扮演者、译码着、解读着和编码者的概念。此后,拉姆斯在同一篇文章的另一处有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图1所示)。往后,得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5]。

1.2符号传播的模式

皮尔斯认为:“范畴应该建立在人堆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思维判断的关系逻辑上,任何一个判断都涉及对象、关系和性质之间的结合,在语言中则表现为主语――连词――表现的形式。”在这个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符号的三角形,其中,第一项肯定的样态。第二项属于经验的对象,第三项则属于精神的、意思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所确定的东西,涉及思维、认识、合规律性、排列、表达和交往等。并明确指出符号构成的三要素:媒介、指涉物和解释,或者媒介关联物(M)、对象关联物(O)和解释关联物(I)(如图2所示)[3] [4]。

莫里斯在界定符号的概念的时候,将符号的表征指涉物划分为五种类型:“定位符号(identifiers)、指谓符号(designators)、评价符号(appraisors)、规定符号(prescriptors)、构成符号(formators)。”并在《符号学理论》一书中将符号学划分为三个分支: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构学,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界定(如图3所示)[3] [4]。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面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挑战,把历史和哲学结合起来研究人类经验和研究人类心灵的科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精神科学”认为人的行动或者人的行为产物是一种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传达思想、情感或者信息的,要理解它们要加以解释,并把它作为生命表达式,认为有三种表达形式:其一为理性陈述,即概念、哲学判断和逻辑思维的抽象体;其二为公开陈述,即并不总是直接传达经验,而是意向推动的;其三为经验陈述,即精神的对象化[3] [4]。

2、符号传播的过程

符号传播的过程是指编码者或者发件人按照一定的条件设计一定的语境,传递给解码者或者收件人的过程(如图4所示)。虚线的左侧为发件人信息编码的过程,而虚线的右侧为收件人对发件人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由此,符号的传递过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发件人的编码的过程和收件人的解码的过程。具体如下:

2.1 编码过程

编码的过程是指发件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编码,在其过程中融入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一位工业设计师在进行一件产品设计的过程,为了将产品内的信息和承载的历史文化更为准确和更为广泛的传递给信息的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进行产品设计,而是如何用大众化的语言来传递产品的文化内涵,简单的说,就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和文化的解构过程中,如何让收信人在第一时间内凭着自己的感觉去理解信文所包含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设计的编码的过程中,需要融入给多的情感因素,而再融入情感因素的过程中,较之科学编码要复杂得多。复杂之处在于:其一、在艺术的信文编码的过程,反复没有科学的信文的存在,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必须考虑科学的信文,在进行科学信文的编码的时候,同时又必须兼顾艺术的编码的过程,这是在进行设计信文编码的过程之一。其二、设计者设计的设计作品是要创造有价值的实用产品,而不仅仅是象征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心里的因素制约外,还受设计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除了给所设计的产品注入文化的因素,还必须关注该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去人们的使用情况。设计既不能孤芳自赏,又不能指考虑产品的功能,而是要关注产品的功能的同时,又要融入文化的因素。其三、设计者在设计符号中的信文的时候,还存在客观编码规则的制约,设计者需要设计一种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可以被多重解读,它不像纯工程符号和语言符号那样,而是需要关注人的需求和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3] [4]。

2.2 解码过程

解码过程是指收件人对信息的解构的过程,在此,收件人需要了解编码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及其大众化的视觉语言,并对这些视觉语言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形成一个信息源,所解读出的信息与编码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基本切合的过程。一般的来说,语言解码和设计解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所不同的。语言解码要求解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设计解码则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设计解码主体的多层次性。这里说的是解码的主题可能是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等各自的知识背景不一样,对同件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其次,设计解码的过程存在感性的认识和理想的认识双重身份,解码者在解码该信文的时候可能与编码者的编码内容的解读存在不一致性。再次,在艺术编码的过程,所要想传达的内容本来就具有猜测成分,编码者这样进行编码的原因是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文的解码的过程中来,这里让不同的人来观察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总之,解码者在进行信文的解码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大家共知共识的东西、严密的按照编码规则来进行解码,这样为把握信息的编码者喻义起到起到了作用。同时也为信息的概况和真实的信息的解读起到了作用[3] [4]。

2.3符号传播的内涵式和外延式[6]

在本章节中我们主要是通过了解符号的传播的两个主要的模式:外延式和内涵式。它们也是符号传播过程中两个主要方式,对其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次符号传达的意义所在。

2.3.1符号的外延

外延(Denotation)是指符号所具有的那些明确的、显在的或者常识性的意义。例如在语言符号中,那些约定成俗的、客观的及相对稳定的;也就是我们在字典或词典中所能了解到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就是其外延所指的意义。因此符号的外延意义相对稳定,不容易改变。

通过对符号学的能指分析可知,符号外延意义在于其所直接表现出来的“现在”的关系,即由产品所直接说明(或传达)产品的自身内容,它借助于形态、构造、特征等元素来表达该产品在使用上有何目的、如何使用及其安全性等内容。简而言之,产品符号传播的外延式就是通过其外在的结构特征来表示或传达出内在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因此要想是该符号能准确地传达出产品的使用目的、操作方式、构造及人机尺度等相对理性的领域,就需要是该产品的“能指”准确地反映其“所指”。

总之,符号的外延式就是通过符号的方式来传达出产品所具有基本物理特性,如“其是什么”、“怎么操作”、“用来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产品的外延就传达起实用方面的信息,符号的外延式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符号快速传递出其相关的物理信息,其也是符号内涵式的基础。因此相对内涵式来说外延式比较直接明显,而且客观性较强,不易改变。在对符号进行解读时对其外延意义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一般都相对比较稳定。

2.3.2 符号的内涵

内涵(Connotation)是指在外延的基础上隐含意义的阐释和表现,就是符号的内涵意义。例如,英语中“rose”一词,蔷薇科植物的玫瑰(所指)是其外延意义。但当其具有“爱”的意义时,其就从简单明了的“物的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而这时的“爱”也就是“rose”的暗示意义,也是符号的内涵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符号的内涵一样与个人的文化程度及所处在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符号的内涵是解读者根据自身的文化知识对符号进行解读,它包括了主观的情感、体验及其意识形态。因此符号的内涵意义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每个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所解读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相对古老的内涵意义也会消失,而一些新的内涵意义也会不断补充进来。

简而言之,符号的内涵意义不是简单的外在物理属性,是符号与所指的对象属性和特征有关。其包括了个人的年龄、性别、民族、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背景有关。符号的内涵意义不是单独的意义所在,而是附加在外延上的意义;也就是说内涵意义是在外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符号进行解读。因此,其包括了共性和个性;其共性的解读就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解读;而个性就是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解读。因此,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可以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因国家或时代而异。它是一种感性的解读,涉及到解读着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意识形态,它需要解读者去感受、领悟符号所传达出来寓意和象征性等精神层面的意义,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2.3.3 符号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符号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简而言之,外延就是内涵的基础,如果没有外延的存在就没有内涵的主观价值的判断。符号内涵意义的产生往往都要借助具体的符号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但其又是高于外延意义之上的解读。因为它涉及到符号的情感及美学功能,不受客观符号规则的限制。

总的来说,符号的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有:

(1)外延面构成的符号性语义和内涵面构成的符号性语义一起构成了任何客观存在的符号实体可能具有符号语义双重性。

(2)符号的外延是由客观的所指构成,其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受到客观符号规则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

(3)内涵是以外延为基础,并借助外延的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为能指。

(4)内涵的所指则表示与外延符号形式、功能有关的主观价值、不受符号规则的支配。因此,当内涵的能指与所指结合时就回有很多不稳定性,因人而异其解读也会不同。

(5)当一种内涵被人们反复使用时就回漫漫变成规则化,客观化的符号意义;如“鸽子”与“和平”的解读就变成了规则性的语义解读。

总上所属,内涵意义是对外延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结合的一种主观价值。内涵意义也是外延意义的一种精神延续和升华,但是内涵意义也不能离开外延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

[3]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5.

[2]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6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6

[5]郭庆光.传媒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

[6]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