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应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入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应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入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是其健康成长的动力之源。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能通过简单地引进先进生产线和规模投资形成产能来实现。而须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和人才队伍培育入手。通过长期的基础理论探索、技术研发实践的积累方能实现。

关键词:新兴产业;培育;策略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策略方面,出于对本地区未来经济竞争力的热切关注和培育策略方面的认识误区,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强烈的政府主导冲动。表现为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以投资驱动为主要抓手,直接推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一些地方希望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直接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重点扶植大型龙头企业,用短平快的方式实现本地新兴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以便为本地未来竞争赢得主动权。这种做法主观愿望固然良好,然而客观效果却令人置疑。

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或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如手机,电脑芯片等,其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以几个月计算,往往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登场,而上一代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出局。其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旧技术的每一次更替的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被淘汰的过程,原来投资的设施将因此报废。且投资越大可能就损失越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高回报率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为前提的。倘若没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期生存或立足,因此,那些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既不可持续,又没有经济意义更没有战略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产业曾先后引进过许多先进技术和数以百计的生产线,投资规模不能说不大,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至今仍需进口,技术仍然需不断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始终无法打造成新兴产业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来都是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动力之源建立在基础研究的实质性进展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基础之上。希望通过简单技术引进和投资快速发展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培育思路不但不现实,而且还可能将新兴产业引向歧路。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之路,不能凭主观愿望盲目确定,而应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推进。

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与之相伴而生的新兴产业,都是科技革命重大突破的直接后果。如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就是由于信息基础理论的实质性进展和相应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直接引发的。其实,第一台计算机早在1946年就出现了,但早期以电子管为原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重达30吨,耗电174KW,运算速度低5000次/秒,耗资100万美元,需要多位技术人员协作才可操作,这些特点使它无法商业化,因而无法形成产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原件的微型机出现,使其体积重量缩减3000倍,运算速度提高1000倍,价格降低1600倍(早期的PC机重10公斤,运算速度达500万次/秒,600美元/台)同时图形界面鼠标式操作系统的技术革命,彻底扫除了PC机操作的技术障碍,开辟了全新的个人电脑市场空间,而网络技术尤其是超文本传输技术的出现,更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段。由此引发产业革命催生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电子商务,媒体等为代表规模巨大的全新产业和相应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出现。推动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近30年。相关企业/产业链从无到有,呈暴发性增长态势。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原始创新引发的,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创新或一般的技术革新引发的。短平快的技术引进虽然可缩短差距,但最终还要靠原始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缺乏原创能力的国家和地区无法取得了竞争主动权,其规模再大也无法培育成真正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事实可以从美日两国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得到证实。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是在研究起步水平基本相当(当时日本还略占上风)条件下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美国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其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策略使得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为美国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竞争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日本则奉行“技术立国”战略,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科技成果和相应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生长与发展。这种越过基础研究,以引进、模仿为主的功利性技术路径,在短期内确实能够迅速缩短技术差距,带动过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然而长期忽视基础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的短,平,快发展模式终究是要受到报应的,它使日本技术创新基础脆弱,给后来的技术进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尽管在技术追赶阶段,日本可以通过模仿、技术革新或简单的组合创新将技术和产品做到极致,以物美价廉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到了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廉价竞争优势不再之时,革命性原始创新能力就成为引领潮流的关键因素。美国基础研究扎实功底和研发能力长期积累的竞争优势立刻显现。而日本技术根基的脆弱性开始暴露无遗,不仅无法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更无法满足新兴产业革命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根本要求。在信息技术急剧变革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与美国新兴产业的技术竞争中败下阵来,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力逾越。尽管日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转而着力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开始实施由以技术引进和消化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然而为时已晚,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积累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是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至今未能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源所在。

美日两种技术路线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凭借其基础研究和长期的技术积累的扎实功底,引领了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原始创新的潮流,其率先研发的家用电脑、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催生了巨大的经济空间,推动美国和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经济一派繁荣的大背景下,日本却因为忽视基础研究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始终未开发出引领潮流的信息技术新产品,因其以引进模仿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每况愈下。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进入了“停滞的十年”,进入本世纪后,由于电子信息产业陷入令人震惊的大衰退之中无法自拔。又将日本带入了“衰退的十年”。从2000年到2010年,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产量锐减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业贸易顺差陡降了68%。。日本电子产品及服务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0%,折损近半。而在此期间,德国的市场份额从8%上升到11%,韩国则从6%增长到9。2%。2012年以来,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坏消息不断,使日本进入了加速衰退阶段。日美培育新兴产业的历史比较清楚地表明,简单地依靠技术引进只能缩小技术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主要是相关领域原始创新引起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是成就原始创新的根本原因。而达到这种原始创新需要长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功底和雄厚的技术积累及大量的研发实践作后盾。因此,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归根结底要以原始创新为长远目标,而这又规定了其实现途径必然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积累的底层做起。因此,当前一些地方希望通过简单地规模投资和引进技术来培育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思路显然有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只会将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引入歧途。为了避免当年日本失败的教训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再次重演,需要我们的各级决策者遵循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放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上来,以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扎实的功底去支撑原始创新方面的实质性突破,做好实现长远目标的相应各项基础支撑工作和制定科学的扶植政策体系等,以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本文受本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YBA306。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