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形势。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由于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也愈来愈多。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413、496、559万。2009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一年,预计全国2009届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社会所能够提供带工薪的现成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正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股市持续低迷,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纷纷裁员度过危机。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喻。在此背景下,能够培养既能“求职”又能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创业教育进入我国高等教育视野。因此,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形势,虽然有了相当的进展,但从实际来看,大学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的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浅尝辄止,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工、原料、租金等生产成本降低;一些行业的竞争,趋于平缓。此时介入这个市场多于众多的创业者正是机遇。从局部来看,零售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洗牌有可能让大学生创立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从目前有关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数量远远要多于成功。主要因素有:

1.创业资金的不足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此前,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针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五类人员提出了很多优惠的政策,以鼓励和帮助他们自主创业。国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有的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20万元以下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等。但是,缺乏资金依旧被大学生视为创业的最大障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少,一是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不可能依靠家庭筹措创业资金。二是有些大学生不能向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融资困难。据了解,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三: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贴息贷款和利用新的技术成果或知识产权、专利权进行担保贷款。但是,政策“门槛”拦住了不少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的程序为:向居委会提出申请―街道办初审―区县劳保部门审核―银行审批放贷,手续不复杂,时间也不长。关键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一定抵(质)押物或担保。而另一方面,创业贷款的申领也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因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好的创业计划成为泡影。

2.创业意识不强

(1)被动性。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逐步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就业出路愈来愈成为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冒险创业。从目前公务员招考的持续升温,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2)片面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够开展创业;或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下岗工作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或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或把创业理解为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在学校卖东西等小生意等同于创业。

(3)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成为大学生的又一个时髦;有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攀比、竞争的手段,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是否具备了创业的成熟条件,“赶鸭子上架”;有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的选择上,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一味追求热门行业;有的甚至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他们有的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简单地认为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注资。

3.创业技能弱

缺乏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战经验是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现在的大学生创业知识不够完备,求成心理过于强烈,因此,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论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很多大学没有系统完善的创业知识体系,学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计划,没有比较权威的理论作为创业教育的依据,这些使得大学生创业处处碰壁,步履维艰。他们信息结构单一,没有市场经验,设计产品时不了解市场需求,因此无法分析未来的商机,从而错过市场机会。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上也将成为创业过程中的极大困扰。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打破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如何使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良性发展,如何解决学生在自主创业中碰到的问题,这是目前学校、政府、社会、银行三方面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学校、政府、社会、银行为一体的创业资金保障体系

创业资金是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但是缺少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难题,因此,要使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得以保障,就要具体牵涉到学校、政府、社会、银行,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真正负起责任。要协调好学校、政府、社会、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银行在保障大学生创业资金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应是保障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承担者。银行办理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主体是国家与大学生,银行只是代为操作。因此,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方面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承担起更多的风险,可以由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目前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大学生可以获得小额无息贷款。学校可以向社会推荐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将其中好的创业项目及自主发明作为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使学生获得启动资金。学校也可以积极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争取各种创投资金的支持,为大学生设立一定规模的创业基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辅助,实现“双赢”。社会各部门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观念

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招聘会数量和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数都明显下降,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昔日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终身稳定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化莫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会生存是人们在新形式下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转变观念,多渠道拓展就业途径。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要消除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抛弃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解决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切实转变高校就业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既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国际竞争力, 又具备创业的激情、勇气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将创业的思想渗透到就业指导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

3.探索开设适应于大学生层面的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首先要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要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一项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因此,要实现这个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调整学校的学科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适当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使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及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通过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使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其创业的理论知识。二是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设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将、创业教育实务课程,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成功经验,使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实践中长真知,避免在真正的创业实施中的很多误区,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以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洋.大学生创业,机遇挑战并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5):11.

[2]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25-26.

作者简介:郑文英( 1976―),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考办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考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