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余虹事件”谈心理关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余虹事件”谈心理关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12月5日,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专家余虹教授,从寓所的10楼跳楼自杀身亡,时年50岁。

余虹是一位事业成功的精英:

“一个童年因贫穷被寄养的孩子,凭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大专毕业后,以不屈不挠的毅力潜心深造,亦步亦趋,完成了从普通大专生到名校博士后的转变。

跨进著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之后,余虹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文学理论界举足轻重的前程远大的青年学者。他不仅是一个研究学术的学者,更是一位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学术研究者。”同事在悼文里这样评价他。

余虹自杀留下巨大的问号和惊叹号,让世人去思索。

精英有精英的人格特质。精英的人格特质和他们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关联?如何让精英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人格?让他们更加成功、有幸福感,是一个极现实的重要课题,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我国正处在精英自杀的高发阶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余虹事件做临床心理的探索分析。

余虹事件的临床心理分析

1“躯体化”表现明显

据人大文学院人士介绍,“余虹教授已经因身体原因停课3周了。” 一些熟悉余虹的同事、朋友证实:自杀前不久的课堂上,余虹表现非常虚弱,他告诉同学们他胃部严重不适;从2007年9月始,余虹就已经长期失眠,食欲下降、非常消瘦。胃病是情绪障碍者在巨大心理压力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常见的心身疾病。

2出现“泛化”回避行为

余虹身边朋友反映,“他最近很少参加公开活动。” “11月13日,余虹的上海导师到京。在同门中他是尊师楷模,但这次,他没见导师。” “余虹今年9月份来过广州,听他的师友说,他的身体不太好,看上去无精打采,性格也变得没原来开朗了。”

3思维方向出现偏差

死亡念头频繁呈现。9月,余虹回四川大学参加恩师石璞先生百年华诞的庆典,并写了精美博客文章《一个人的一百年》。经笔者统计,这篇文字中,关于生死、自杀、轻生、活着、幸存等字眼的使用频度超过60处。

4自杀认知合理化

余虹的工作语言符号是抽象和深邃的。这些抽象的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东西,更接近人的深层意识,具有更大的支配力量。对于导师石璞先生的百年华诞,他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也表现出了无奈。他感叹“自杀不易,活着更难!”

5两度婚姻失败

婚姻破裂、孩子留学美国,余虹的社会支持系统十分薄弱。虽然学术上成绩斐然,可也许是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孤独,损害着他的心理健康;他的婚姻两度失败,不能以“性格不合”一言以蔽之。这种不合,发生在研究文化与历史的高级学者身上是有其深刻的人格信念意义的,不会是简单的家务琐事、良善厚道与否的问题。

6超负荷工作

余虹学术硕果累累,头衔繁多,主编、所长、博导,兼职教授、理事,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职务;还有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身心俱疲是不难想象的……社会也在透支他的生命。

7更换多个单位

凭自身的才华和能力,余虹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一路走来,勤奋和天分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内在的追求理想的力量,无疑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对于理想的完美追求,让他不断地取得学术成果,也让他不断地更换单位。追求完美,将一串长长的名校清单和一个50岁的生命历程联系在一起。

8失去理性的完美主义

余教授的意外逝去是令人悲伤的。之所以悲伤,很大程度上是对他成长的心路历程的理解和怜惜。从一个生存艰难的孩子,到学业有成、事业辉煌,这是何等艰辛的过程。这代人的经历在心中留下了沉重的烙印,所以他们像溺水求生者一样,抓住每一个机会都要成就自我、塑造自我。余虹做到了,那就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这是他登上高处的重要人格因素。而到了知天命之年,余虹却发生不幸。这在于他人格因素的另一面,即追求完美的度量超越了他的能力极限,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余虹教授遭遇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推论,余虹教授死于抑郁(症)性情绪困扰。

精英的心理危机信号及应对

1心理失衡

无论多么成功还是多么失败,一个人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的平衡。中举的范进、被狼叼走孩子的祥林嫂和刻断雕像最后一根手指而跳滇池的石匠,都是遭遇挫折心理失衡的例子。一旦出现了整天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将来的事情过分忧心忡忡的现象,这往往是发生焦虑、强迫、抑郁等障碍的开端,也就是专业上所谓的“心理冲突的变形”。

应对:请牢记一句话:只要有追求就可能有成败。

2敏感度提高

喜、怒、哀、惧等情绪高于以往,往往是心理健康状态波动超出正常范围的迹象。

应对:家人或者自我观察到出现过分敏感的现象,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探寻原因,而不是即刻的“较劲”或者“回敬”。

3性格明显变化

周围的人发现“像变了个人一样”,往往意味着心理压力较大且持续时间久矣。出现性格的改变很可能是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迹象。这时候,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易激惹”的特质―很容易生气、发火、不耐烦。

应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家庭)成员可能遇到了心理危机,也是周围人的危机。因此,需要给予其加倍的耐心和有效的支持。例如,余虹的领导们如果当时能请级别较高的心理专家,安排一些EAP(员工扶助计划)团体辅导,精英们“不得不”参与,悲剧也许就避免了。

4超常的疲劳感

精英们往往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和工作。除了坚强意志,还依赖于他们各方面的优良品质,以维持社会的领先地位。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感,是有理由怀疑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

应对:经常喊累、叹气、身体虚弱等表现,都是需要主动或者被动做心理调适的重要信号,要注意劳逸结合。

5工作生活中偏执

“坚持”是专业人士专业精神的表现,可是过分的固执甚至偏执,则可能是完美主义不理性的表现。余虹事件的深层原因就是源于他本身的唯美主义。

应对:出现非理性的偏执,是因为精英分子的学术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位,使旁人往往难以影响到他们,所以,其自省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6心身疾病出现

所谓心身疾病,其源头是个体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心理压力,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致病。如前所述胃、十二指肠溃疡,此外还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荨麻疹、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支气管哮喘等,都是和心理压力、负面情绪有直接关系的疾病。

应对:人首先需要的是对心理问题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消除偏见,树立合理的心理健康观念,建立自己的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现展心理学认为,心理建设是一个终生的课题,如孔子所云,人活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作为一介暂时比较成功的人士,有什么理由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呢?

对生者心理保健的思考

余虹离去了,这是生者心口之痛,也是这个不完美世界的瑕疵之一。他临终捐献全部藏书,是唯美人格的谢幕礼。他的离去,让我们必须做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成就精英们的快乐与幸福?

――余教授有过两次婚姻,为什么他只能拥有破碎的家庭?所以说,家庭的平安管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亲爱的丈夫、妻子们或者儿女们,你们是否关注到你们的亲属在劳累之余,眼光里露出的几丝忧郁无助?他也许正在下意识用自己的示弱或者外强中干在呼唤你的帮助!

――事业的成功,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完全成功。追求成功的意志力和成就美满人生的理念是不能画等号的。无论您什么岁数(即使您到了余虹的年纪),如果您还不够理性,就请走近一位适合您的心理导师寻求帮助,让他为您答疑解惑。

――社会造就了成功者,成功者应回馈给社会什么?社会又该如何帮助成功者享受成功的快乐?人大余虹教授跳下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力教授跳下去了,中山大学欧阳洁教授也跳下去了,博士跳了、硕士跳了、董事长跳了、一些青少年也跳了……请寻求并接受他人的心理关怀吧!因为,可能我们虽然懂得不少,但唯独不太懂得自己。

心理知识:打包疗法

俗云“心病”还需“心药”治,即“心理上的疾病”应该用心理方法治疗。也就是通过某个信息交流方式,在互动过程中帮助被导者化解问题,恢复心理健康。

打包疗法(Packing Therapy)便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五个重要的步骤或者过程里,帮助被导者或者个体自我调节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帮助被导者实现“我”和“问题”的分离。例如,“我情绪混乱”、“我会不会崩溃疯掉”到“‘我’遇到了情绪障碍,‘我’很痛苦……” 第二个飞跃是建立起个体面对问题和自己的具体及抽象态度。例如,“我的‘疾病’是生活里必然中的偶然,我接受痛苦并努力逐步改进不良生活习惯……”

打包疗法具有极好的操作性和开放性,既适合专业治疗师规划实施心理治疗,也容易让被导者理解,并用于心理保健的自我调节和心理疾病的康复治疗。对于强迫症、抑郁症和恐惧症性等多数心理问题处理效果显著。打包疗法属于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为深圳晴天心理咨询中心邹光宇教授首创。

邹光宇,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深圳晴天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音乐治疗师、催眠治疗师、打包疗法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