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类型的生理性起搏器对右室起搏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类型的生理性起搏器对右室起搏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生理起搏器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方法:108例患者入选分为DDDR组、search AV组和MVP组,术后1年随访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与DDDR组患者比较、search AV组、MVP组术后第3、6、12个月的右室起搏百分比显著减P

【关键词】DDDR起搏器;AV间期延长策略起搏器;心室起搏管理模式策略MVP;随访 ;右室起搏百分比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36-01

起搏器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患者。 许多起搏器功能都是仿生理性起搏。生理性起搏经历了房室同步起搏、变时性起搏、心室同步起搏三个阶段。[1]当今很多新的起搏技术研究都聚焦于第三阶段即心室同步起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房室间期搜索功能(search AV)的起搏器,房室间期自动AV间期(AVD)能够在原来设定的基础之上动态延长,尽可能让自身下传的心室搏动提供机会,2心室起搏管理模式策略(MVP)使得起搏模式能在AAIR和DDDR间自动转换。采用更为生理性类型的起搏器,观察右室起搏比率,有利于临床起搏器合理应用,使患者能真正获益。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入选标准:自2006年03月至2012年03月在我医院符合2012年欧洲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南标准的适应证:具有症状性心动过缓和症状性的变时功能不全的窦房结功能障碍;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间歇AVB的病窦综合征,初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

1.1.2 分组:符合人选标准患者共108例 ,第一组具有房室顺序起搏、变时性起搏起搏器(DDDR组)的患者40例;第二组具有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起搏器(search AV组)患者37例;第三组具有心室起搏管理起搏起搏器(MVP组) 患者31例。

1.2 起搏器植入方法 所有患者的起搏导线均常规采用通过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导线分别置于右心耳部和右心室心尖部,通过测试电极起搏感知,预值,阻抗及振幅确定电极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起搏器常规程控随访术后3,6,12个月,右心室起搏百分比例,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导线阻抗及感知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均以P

2 结果

3 讨论

生理性起搏器就是模拟人体窦房结和希氏束一浦肯野系统的功能。理想的生理性起搏器要求保持房室同步状态,起搏方式随变化而自动转换。这也成为目前起搏器研发的热点。

新的起搏技术研究提高对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不良作用认识。不同模式生理性起搏器均能改善心动过缓引起的头昏、乏力、晕厥等症状,但UKPACE、CTOPP和MOST试验这些前瞻性或回顾性、随访期较长的大样本临床试验[2]均证实:房室顺序起搏,传统部位的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增加也会导致死亡率、心衰和房颤发生率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引起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心室的横向不良重构及球形扩张[3];因此促使寻找较好、较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模拟正常生理状态的生理性起搏(仿生理性起搏),所以不断出现的新起搏技术和起搏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DDDR组、search AV组、MVP组右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79.2%、20.7% 、4.4%。这与 Pioger [4]等研究相符。具备Search组、MVP 组比DDDR组的起搏器可降低右室起搏比例,MVP 组比 Search组更能有效降低右室起搏比例。郭继鸿[5] 客观评价:具备 MVP 功能的起搏器具有相对完善的 AAI 与 DDD 自动转换功能,可有效降低右室起搏比例.在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公布起搏治疗指南已明确提出,MVP是SSS患者的最佳起搏模式起搏器。

目前对SSS无特殊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成为其较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双腔起搏能够维持房室同步,但有时过高的心室起搏长期会造成结构改变及心脏功能下降。本研究生理性心室同步化起搏方法的起搏模式策略MVP和AV间期延长策略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的影响.符合目前强调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的理念。心室同步起搏是恢复房室和室内的正常激动传导及收缩顺序,使心脏房室收缩同步化,增加心排血量。同时确定MVP和AV间期延长策略模式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 生理性起搏 临床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02: 145 147

[3] 董颖雪 郭萌 杨延宗 高连君 查咏梅 解泽宙 张树龙 孙颖慧 王莹琦 夏云龙 Javin Boodhna不同起搏模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影响的随访观察中华医学杂志2011 08 16 91卷第30期2013 2016・

[2] 王方正 陈若菡 关于生理性起搏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 10 第11卷5期238 242

[4] Pioger G,Leny G,Nitzsche R,etal . AAIsafeR limitsven tricular pacing in uns elect ed pat ients [ J] . Pacing ClinElect rophys iol ,2007,30( S uppl 1) : S 66 S 70

[5] 郭继鸿 生起搏的最新进展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第24卷第8期2008,08 : 645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