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设情境已成为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喊“情景创设不应只是引入课题的跳板”,更不能成为“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门面”,而应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下面笔者以自己所见两位老师关于《圆的认识》一课分别创设的情境谈一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教师A:开展寻宝活动、发现平面图形

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方”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在哪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你的想法。

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着……

师:刚才我看了一圈,同学们都在纸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课件演示)宝物可能在这

师;找到这个点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班都举手)。还可能在其他位置吗?

学生纷纷表示还有其他可能,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圆)

师:这是什么?

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

教师B :设计游戏规则、想象几何原形

师: 9个小朋友玩套圈游戏, 按照现在的站位套圈,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生:不公平。因为排在两端的小朋友距离物体远,而排在中间小朋友距离物体近,所以我认为这样的站位不公平。

师:要使得游戏公平,他们应该怎样站位呢?假如第一个小朋友站在距离物体2米远的地方,那么第二位小朋友?第三位小朋友呢?……(明确要使游戏公平,他们站的位置必须在离中心相等的任意位置)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100个、1000个、10000个小朋友……像这样的位置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许许多多的站位点就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

电脑显示如右图:

并相机由不同的站位谈话让学生明确:圆上、圆内、圆外的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伊始都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对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的认识,分别设计了以上教学片段,笔者认为两位老师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反复研读、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1 学习情感的诱因不同

前者是虚拟世界的探宝,后者是贴近生活的游戏

教师A和教师B一样是向学生渗透“平面内,到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个思想。前者是虚拟世界的探宝,然而后者出示一个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想办法使这个游戏变得公平?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比“寻宝”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来得更真实,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实物(圆心)的距离相等就行,孕伏着圆的特征,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为后继教学打下了伏笔。

2 学习活动的站位不同

前者是发现平面图形,后者是想象几何原形。

教师A在开展寻宝活动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如:在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在哪儿呢?用3厘米表示3米,请在纸上表示你的想法。然而在探索的背后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究竟能准确的找到几个离宝物3厘米的点(图上距离)?即便有一些手脚迅速的同学找到了几个或十几个,可那毕竟也是少数,最终多数同学在老师的电脑演示后也纷纷举起手并惊奇的发现原来所有可能的点连起来形成了“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发现平面图形”,并且对于学生来说先前的个人探索被丢在一边,等于“零”。再看后者,笔者个人认为就不一样了,教师并未急于让学生着手“找点”,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商量的语气说道:要使得游戏公平,他们应该怎样站位呢?假如第一个小朋友站在距离物体2米远的地方,那么第二位小朋友?第三位小朋友呢?……使学生明确要使游戏公平,他们站的位置必须在离中心相等的任意位置,在电脑演示若干个点后,紧接着追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100个、1000个、10000个小朋友……像这样的位置还有吗?有多少个?再次唤起学生无尽的遐想,想象几何原形——“圆”。

从上面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者都想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但由于两者的情境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有所不同。看来“情境的创设”不能当作数学课堂上的一种时髦,更应成为学生学习情感的诱因,教学内容的载体,学习活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