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两岸交流 增进理解认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夏绍毅博士毕业于台湾中山大学机械与机电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塑性加工与热传、弹性波、水下声学、非破坏检测以及生物机械效应。在从事科研工作之余,他还曾经在台湾的教育机构长期担任行政职务,并多次率团访问大陆,对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有较深入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对夏绍毅博士(以下简称夏)进行了专访。
“我是一个蛮认真的科研人员”
记:夏博士,非常感谢您能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我们深入展开今天的采访话题之前,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个人成长经历?
夏:好的。我出生于1960年,也就是台湾这边通常所说的“战后婴儿潮”一代。(战后婴儿潮,即baby boomer。台湾的战后婴儿潮通常是指1950~1970年,在此期间,台湾平均每年至少有40万个宝宝诞生,直到1970年以后,生育数才降到平均每年30多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台湾的“战后婴儿潮”为1946~1965年,夏博士即采用了这种说法。)由于我的长辈部分来自大陆,因此我对大陆的看法始终比较友善。我的受教育过程比较单纯,基本上是在台湾,从国小、国中、高中、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一直是在台湾这边攻读完成的。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拿到了一些经费前往国外做参访工作。回来之后,我基本上是在学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工作,跟业主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不错。在这段时间,我基本上都在从事行政工作,从学校的系主任、主任、研究所的所长、处长到副校长之类的职务都曾经担任过。当然了,我个人对于科学以及产学方面的兴趣始终存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记:夏博士,在多年的科研实践过程中,您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并获得了诸多科技奖项。大陆读者对您的科研历程很感兴趣。
夏: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说,我本人还算是一个蛮认真、蛮努力的科研人员。因此,我在科学研究以及论文著述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迄今为止,由我本人撰写以及与他人合作并发表的期刊论文共有48篇,研讨会论文共有81篇,专业论文10篇,研究报告30篇,相关专利7个,项目或研究型计划62项。近5年来,我的专业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机电效应-声波在生物的应用
这项研究主要是尝试以超音波所产生的机械效应,配合生物产氢技术来达到优化效应,以提供电动车或电动机车等充足的氢气供给。该研究所建立的机械生物技术也可用于产氢菌营养源的供给,配合相关跨领域技术的运用,可多元化利用一般农业废弃物作为各种菌种的营养源,从而达到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并实现节能的目的。
上述技术也使用于LED与超音波效应对绿藻增长的研究,通过控制超音波与LED光源照射技术和温度等重要的生长参数,从而有效地增加藻类植物的产量。此外,这一研究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推广至藻类养殖业者,提供此技术应用于内陆食物资源贫瘠缺乏等地区,使其能达到养殖的最大效果,促进经济繁荣。
2. 塑性成形分析-精微扣件模具加工参数优化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AD/CAE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这种技术使得模具在进行生产(包括样品生产)之前就已经应用计算机全面进行了精确的工程设计、工程分析与仿真。因此,本计划获经济学界科专补助3年,第1年采用SolidWorks 软件来设计与绘制精微扣件模具与零件图面,采用DEFORM 3D CAE软件进行有限元素分析;第2年则是针对模具加工特性探讨及以田口法对加工参数优化进行研究;第3年将依据前两年的研究成果,就放电加工方式开发高精度碳化钨扣件模具,以现有的研发成果所建的精微扣件模具的放电加工优化制程条件,与厂商合作共同开发所需的模具与精度技术的提升。
3. 弹性波在微结构夹层复材检测的应用
(1)表面波在微结构夹层复材检测的应用。在地震研究、地质探测及复合材料检测的应用上,表面波在其夹层传递时因为携带大量的信息,因此可作为现场使用者的判断依据。如夹层复材彼此间的胶合状况及使用后是否产生裂缝等,均可通过此方法来进行检测工作。本人在完成微结构夹层材料间的波传研究后,目前将研究重心放在实际的多层板检测应用上,当微结构夹层材料间的波传特性知晓后,可以据以设计检测探头的入射角度,以得到单纯的表面波传递于夹层接口中,用以判定接口间的接合情形。
(2)环境噪音分析。交通噪音因为常受到人们的抱怨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因噪音问题所引起周围居民的抱怨及投诉,如何分析及减少交通噪音便变得非常重要。本人承接澳洲LEAP公司计划尝试结合振动及噪音分析理论及软件,针对运煤车在100km/h的行进速度下,在15m远的地方进行声场分析。分析结果可作为未来运煤车营运规划或一般交通运输噪音预估及改善的依据。
关于两岸合作,“两岸都需要深入思考和调适”
记:夏博士,我们知道,自ECFA签订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以及人员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紧密,并催生出了更多合作双赢的发展机遇。具体到科技合作项目,您认为两岸在哪些具体领域可以展开合作,从而让两岸科技界同仁携手合作,更好地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
夏:两岸的产业合作初期最早主要集中在各种农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合作模式也是以台商利用雄厚的资本优势加上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在大陆沿海地区投资办厂作为加工出口的基地,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来合作。不过,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进化,这种模式早已发生变化。
像阿里巴巴、小米手机、华为、联想、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性的大企业,特别是马云,在台湾产业界特别是网络营销界所引起的震动尤其巨大。而我们看台湾这几年由于内部的分歧与争论,以至于发展处于一种停顿的状态。这就造成台湾有些人对两岸合作的期程抱持着不同的看法,以至于认为ECFA签订后对海峡两岸经济联系及台湾的影响不如预期。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我认为,与其将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看做是一种威胁,倒不如是对台湾科技产业的一种刺激和提醒,是一种“鲶鱼效应”。鲶鱼生性好动,性情凶猛,因此与它在一起的鱼类也要跟着一起动起来,这反而避免了因为惰性加剧而导致的死亡悲剧。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陆很多产业有着很强的生产能力,它们需要走向国际市场,而台湾这方面开放得要比大陆早,他们有很多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渠道,可以把台湾、大陆的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去。我觉得在这方面,海峡两岸可以进行许多研究与探讨,以便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作为对您这个问题的呼应,我觉得两岸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的合作。
一个是农业。多年来,台湾在农业科技、产销体系、推广运用等方面累积了可观的经验和成果,而大陆则拥有丰沛优良的农地、水利资源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很多从大陆来台湾的朋友经常跟我提起台湾的水果,特别是牛奶凤梨,认为口味独特,非常不错。因此,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拥有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
第二个是高端制造业。台湾在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每年有大量发明专利,但成为商品进入市场的大概只有千分之二,这反映台湾的创业投资还不够。因此,两岸交流高新产业发展政策,深化在资本、技术、标准、品牌等方面的合作,对提升两岸经济合作质量和效益,推动两岸产业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个是服务业。台湾服务业在创新发展、资通讯应用,商业领域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水平等层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因台湾市场规模有限,如何扩大发展规模,需要两岸业者共同努力。比如两岸服务业可从消费者研究、创新模式、服务业人才培育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等方向进行深入合作。可以大陆市场作为发展基础,尝试建立自有品牌,再将触角延伸到亚洲市场,向外持续拓展成为世界级品牌。
第四个是文创(文化创意)产业。大陆相较台湾,深入细致、融入生活的原创类产品数量较少。而台湾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多,人才比较优势明显,因此两岸应加强合作。大陆可以借此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更加合理的文创产业链,而台湾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在大陆市场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说,现在很多台湾的歌手都前往大陆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陆的市场更大更广阔,而台湾歌手的原创能力则更强,两者的结合,完全属于强强联手。当然了,由于这些歌手的出走,台湾市场变得更加萎缩,但这属于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记: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尤其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国的竞争与挑战。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在科技方面的合作依然存在着诸多障碍。对此,您能否就您个人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这个问题?进而言之,我们应当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
夏:的确如此。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两个层面说明一下。
一个是由于目前两岸制度的不同,很多原本可以交流的科技与产品在两岸进出口时被列入管制的行列。关于这些管制的科技与产品,我个人觉得需视未来两岸发展的情况而定,至少在目前的形势下,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民众之间的隔阂明显,在互信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像我这一类的人,对大陆是比较友善和了解的,而还有一部分民众则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猛,国力不断增强,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面对大陆的迅猛崛起,台湾的很多人其实还是蛮害怕大陆的,而这也是一种互信匮乏与沟通不足的体现。当然了,这种互信匮乏、沟通不足的情况不仅仅是在台湾方面如此,邻近国家对大陆多个方面的表现也存有相同的疑虑。因此,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需要慢慢地进行调适。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两岸之间还是要在旅游、文化、生活、科技等诸多方面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增信释疑,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
当然,台湾本身还是需要对自己的定位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毕竟,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在大陆持续崛起的情势下,台湾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一点实在需要好好地讨论一番。正像林毅夫先生所言,过去的这20年来,由于台湾实行所谓的“南向政策”,因此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分享大陆崛起的发展红利。毕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天下,你才能对世界的发展大势看得比较清楚。
关于前景:“审慎乐观”
记:对于海峡两岸科技界的合作前景,您是如何看待的?
夏:就我的观察而言,大陆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与科技合作当中,逐渐表现出比较积极与自信,很多方面做得蛮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混乱的地方。当然了,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系统在一直往前走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是很不错的。
对于海峡两岸科技界的合作前景,我想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审慎乐观。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两岸关系,这句话是蛮不错的。尽管两岸在合作过程中时有争议发生,但这是难免的。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解药。”有些事情,虽然一时看似难以解决,但正像我们的老祖宗所讲的那样,“事缓则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岸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必然会日益深入,最终,两岸关系一定会从原本相向而行的平行线逐渐靠拢,从而形成一条交叉线。
总之,大陆有资金、市场、人才的优势,而台湾也有渠道、创意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两岸强强联手,我觉得未来的前景将会是很乐观的。